乾清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乾清門 | |
---|---|
概要 | |
地點 | 中國北京市北京故宮 |
座標 | 39°55′04″N 116°23′27″E |
竣工日 | 1420年 |
地圖 | |
乾清門(滿語:ᡴᡳᠶᠠᠨ
ᠴᡳᠩ
ᠮᡝᠨ,穆麟德轉寫:kiyan cing men)是北京故宮內廷正門,過此門方見乾清宮,因乾清宮而得名。[1]
乾清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在清朝,這裡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1]
「御門聽政」由太和門改在乾清門的慣例始於順治帝。御門聽政一般在早上8點開始。聽政時皇帝坐在乾清門內的臨時座位上,前來奏事的官員跪在門口向皇帝報告,然後皇帝作出決定,稱為「降旨」。奏事完畢後,大臣從東面的台階退下。然後輪到下一位官員上前。[1]
在清朝皇帝中,康熙帝是採用這種形式處理政事中最為勤奮的一個。在位期間,他除了春夏秋到暢春園和避暑山莊「避喧聽政」及木蘭秋獮的時間外,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扣除冬月幾乎天天到乾清門聽政。直到他年老,大臣們勸他保重身體他依然如故。康熙作出的不少重大決定都是在乾清門聽政時決定的。雍正、乾隆以後,改在園明三園「避喧聽政」的時間多了,清帝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不多,聽政次數也日益稀疏。到咸豐帝的時候聽政活動結束。[1]
除了「御門聽政」之外,乾清門還是清朝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的舉行場所。[2]
2013年,故宮博物院完成第一期乾清門廣場西側地面翻墁工程,2014年完成了第二期乾清門廣場東側地面翻墁工程,使乾清門廣場的現代水泥地磚全部更換成傳統的大城磚半磚直柳葉地面,並且更換全部建築散水傳統陡板磚,以恢復乾清門廣場的歷史原貌。在此次施工中,故宮博物院首次開展了技藝操作展示,施工範圍周圍採用可透視圍擋,使觀眾可以參觀施工過程。[3]
乾清門外的東側廬房,曾設有星巴克分店。但2007年1月芮成鋼在一篇博文中將這家星巴克分店稱作「西方不登大雅之堂的飲食文化的代表符號」,認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入侵。此文引發輿論關注,最終星巴克不得不撤出故宮。此後東側廬房被故宮博物院闢為商店。[4]
乾清門在保和殿後面,乾清門廣場以北。乾清門廣場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矩形廣場。廣場西面是隆宗門,東面是景運門。這個小廣場是故宮外朝和內廷的分界:廣場北面,包括乾清宮在內的三宮六院被視為內廷;廣場以南,三大殿加上文華殿、武英殿就是外朝。[1]
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檐歇山頂,漢白玉須彌座高1.5米,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左右各有一隻鎏金銅獅。門前為三出三階,中間是御路石。乾清門中開三門,門扉設在後檐。兩梢間是青磚檻牆,安有方格窗。檐下施有單昂三踩斗栱,繪有金龍和璽彩畫。門兩側設有八字琉璃影壁,高8米,長9.7米,壁心和岔角飾有琉璃花。門內有高台甬路通往乾清宮月台。[2]
順治帝決定在乾清門「御門聽政」後不久,他下令在景運門蓋起一排房屋,作為上朝官員待漏的地方,並拆掉明朝時建在午門東西兩側的對應建築。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又新建了一些建築。這包括在乾清門外東側內左門以東,坐北向南的廬房面闊十二間,進深兩間,自西向東分別為:外奏事處、散秩大臣值班處、文武大臣奏事待漏處。對面周廬五間,是宗室王公奏事待漏處,其西側還有一座井亭。乾清門外西側內右門以西,坐北向南的廬房面闊十二間,進深兩間,自東向西分別為:侍衛值宿房、軍機處大臣值房、內務府大臣辦事處。對面周廬五間則是軍機章京值房,其東側還有一座井亭。[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