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簡稱「九評」或「九評蘇共」,是指中蘇論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編輯部名義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上發表的九篇評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63年7月14日公開信的社論。由康生主持起草,國際關係研究所參與起草[1]。「九評」是中蘇論戰(亦被毛主義者稱為「大論戰」)的一部分。
經過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發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面否定斯大林。1956年,中國方面發表《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討論斯大林、個人崇拜等問題。 此後,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發表演講,提出要反斯大林主義。1956年12月29日,中國方面發表《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討論匈牙利事件,蘇聯、蘇共、斯大林的評價等問題。1959年,赫魯曉夫提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的思想。中國方面在1960年4月發表三篇文章,批判國際共運中的修正主義。1960年6月,蘇共代表團在布加勒斯特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向中共代表團提交信件,反駁這三篇文章的觀點。中蘇論戰由此開始。隨後,保加利亞共產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意大利共產黨、東德的統一社會黨分別在各自的黨代表大會上批評中共。1962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批判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及其「結構改革」。當時的朝鮮勞動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及越南共產黨和新西蘭共產黨的某部分派別,反對赫魯曉夫領導下的蘇共的做法,指責蘇共搞修正主義,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
1963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收到蘇共中央來信。4月3日,毛澤東帶病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發動對蘇共中央的全面批判。4月4日,《人民日報》公開發表蘇共中央來信,公開了雙方分歧。6月14日,中共中央致信蘇共中央,標題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63年3月30日來信的覆信》,6月17日,《人民日報》全文刊載此信。6月,鄧小平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中蘇兩黨會談。會談期間,1963年7月14日蘇共中央發表《給蘇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這封公開信主要就國際共運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對《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進行了全面的反駁與回擊。從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以《人民日報》和《紅旗》編輯部的名義,相繼發表9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批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其中,《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提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十五條,成為文化大革命的理論(繼續革命論)的先導。與此同時,蘇共發表文章進行還擊。
1964年10月16日,赫魯曉夫下台,布里茲涅夫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率團參加十月革命慶祝活動。《十評》也有定稿,但由於赫魯曉夫下台,沒有發表。轉而發表了《赫魯曉夫是怎樣下台的》。
內容
這九篇評論分別如下:
- 一評發表於1963年9月6日:《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一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二評發表於1963年9月13日:《關於斯大林問題——二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三評發表於1963年9月26日:《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三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四評發表於1963年10月22日:《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五評發表於1963年11月19日:《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五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六評發表於1963年12月12日:《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六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七評發表於1964年2月4日:《蘇共領導是當代最大的分裂主義者——七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八評發表於1964年3月31日:《無產階級革命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八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 九評發表於1964年7月14日:《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評價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