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山炮(日語:九九式十糎山砲,日軍內簡稱山地十榴)為日本帝國陸軍在1939年制式化的山炮
九九式山炮 | |
---|---|
類型 | 山炮 |
原產地 | 大日本帝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40年至1946年 |
使用方 |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共內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大阪兵工廠 |
研發日期 | 1938年至1939年 |
生產商 | 大阪兵工廠[1] |
單位成本 | 20100日圓(1940年幣值) 19800日圓(1941年幣值) 22280日圓(1941年後幣值) |
生產日期 | 1940年至1944年 |
製造數量 | 132[2]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800公斤 |
槍管長度 | 1.2公尺(11.4倍徑) |
炮彈 | 105公厘 |
後膛 | 間斷式螺旋式炮閂 |
後座力 | 液氣壓複合式 最大後座長度78公分 |
載具 | 雙輪單腿式炮架 |
射擊仰角 | -3 - +42度 |
迴旋角度 | 中心線左右6度 |
射速 | 3-4發/分 |
槍口初速 | 334公尺/秒 |
有效射程 | 5,500公尺[3] |
最大射程 | 7,500公尺[1] |
概要
九四式山炮在1930年代中期逐步進入師級單位取代舊武器,但是75公厘標準的彈藥破壞力有限[3],日軍仍希望下一代火炮統一進入100公厘以上標準,九九式山炮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研發的武器;目前日本官方介紹說法,本型炮設計由從中國戰場擄獲的法國士乃德105mm炮研製;這個說法有其漏洞,中國戰場超過75公厘以上之野戰重炮極為稀有,在1937年開戰初編列在由軍委會直屬之獨立炮兵團級單位,而當前編裝資料均表示在1930年代後的南京國民政府轉向自瑞典與德國採購野戰重炮,國民政府或是各路軍閥在1937年以前並無採購任何法制105公厘榴彈炮/山炮,等於說日本當時在中國戰場擄獲一款不存在的武器,並以不存在的裝備研發出新武器,顯見該說詞存有矛盾。
由1939年拍攝的九九式山炮外觀,它具有可卸式單腳大架,該特徵與日本入侵西伯利亞時從俄羅斯擄獲的斯柯達1916年型100公厘山炮雷同,但火炮製退復進機構型與陳濟棠在1936年5月採購的士乃德1923年型75公厘山炮(士乃德重山炮,原型為施耐德1919年式75毫米山炮)類似;日本擄獲的武器仍是以75山炮為主,還原當時狀況,日軍應是擄獲新型法制山炮,並搭配斯柯達山炮架構,混合1920年代末引進的造炮技術重新設計出一款105公厘山炮。
九九式山炮炮身採用單肉自緊炮身製程,該技術在九十式野炮採購時引進日本,可讓炮管在輕盈的重量下承受相等膛壓、效率更好的油壓式制退復進機、全炮可拆解為10個分解件,最重的分別為制退機(128公斤)及炮管(119.8公斤)、使用炮彈與九一式榴彈炮共通;一般運輸使用2匹馬拖曳、分解運輸則使用10匹馬駝載。雖然九九式的一般射程只能到5,500公尺限制其使用彈性[3],日軍教範也提示其可用距離只能在6,000公尺內,但相較九一式全重達1,500公斤,重量近乎折半的九九式能提供同等火力投射能力,射程缺點相對被容許。
九九式山炮在1940年起量產,實際停產時間不明,但至1944年後已未列入生產補充項目內,但在日本戰敗前仍持續生產相關補充用零附件,主要配發給戰爭後期編成的獨立山炮團(獨立山砲兵聯隊);每個山炮團編裝為24門九四式山炮、12門九九式山炮,一般步兵師所轄炮兵單位僅極少部分曾出現配發九九式山炮紀錄。且日軍敗戰前成立的獨立山炮團不超過20個,故作為專屬編裝的九九式生產數量極為稀少。
在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國軍自臺灣接收過一批九九式山炮,配發給國民革命軍整編第140旅(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軍第107旅,旅長謝懋權);這批火炮在1946年巨金魚戰役隨著整編140旅在晉冀魯豫野戰軍遭殲滅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目前最完整的殘存品也是由中國蒐藏。
現存品
- 日本防衛省東京市之谷本部(室外展示)
- 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理工大學(室內蒐藏)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