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懷特塞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喬治·M·懷特塞茲(英語:George M. Whitesides,1939年8月3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美國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在有機金屬化學、納米技術、超分子組裝、核磁共振譜學、物理有機化學、軟光刻技術、微流體等諸多領域都有突出的貢獻。1975年美國化學會純化學獎、1995年亞瑟·科普獎、1998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003年材料科技京都獎、2005年丹·大衛獎以及2007年普利斯特里獎得主。截止2008年3月,懷特塞茲是所有在世化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1]
喬治·懷特塞茲 | |
---|---|
![]() | |
出生 | 1939年8月3日 ![]() 路易維爾 ![]() |
教育程度 | 哲學博士 ![]() |
母校 | |
職業 | 化學家、大學教師 ![]() |
獎項 | Kyoto Prize in Advanced Technology、加貝獎、Honorary doctor of the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ISNSCE Nanoscience Prize、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普利斯特里獎、韋爾奇化學獎、F. A. Cotton Medal、萊納斯·鮑林獎、美國化學家學會金牌獎章、Paracelsus Prize、Oesper Award、奧斯默金牌獎章、James Flack Norris Award i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Remsen Award ![]() |
網站 | http://gmwgroup.harvard.edu/content.php?page=gwhitesides ![]()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