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東正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9年以前,俄羅斯共有三批移民來到新疆,其中一批是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白衛軍及難民,大多定居在新疆伊犁、塔城、烏魯木齊。這三批俄羅斯移民帶來了俄羅斯東正教,並且吸收中俄通婚的配偶及子女加入俄羅斯東正教。1925年,新疆東正教教會成立,隸屬北京東正教總會管轄。1906年,新疆東正教教會在烏魯木齊(時稱迪化)興建一座教堂,稱迪化市聖尼古拉教堂(烏魯木齊東正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of Urumqi),主堂面積達到110平方米,輔助用房面積達到600餘平方米。[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2日同蘇聯建交。1950年初,蘇聯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喀什設總領事館,在伊寧、塔城、阿勒泰設領事館。烏魯木齊總領事館保護了烏魯木齊東正教堂、俄羅斯公墓。1950年代,中蘇兩國均推行「無神論」,東正教在烏魯木齊的發展受到一些限制。1954年以後,因為蘇聯僑民大量遷出新疆,新疆的東正教信眾銳減,奉事活動趨於衰弱。1952年,懸掛在烏魯木齊東正教堂的重達400普特的大銅鐘,被運到伊犁大教堂。[1]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推行限制宗教的政策。烏魯木齊東正教堂被作為「四舊」而拆除。教堂內的各種藝術品被全部移除。[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落實宗教自由開放政策,中華東正教被政府列為合法宗教,允許重新有宗教活動。因為烏魯木齊市的數千名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人沒有地方舉行侍奉聖禮,有關部門調研之後,決定重建烏魯木齊的東正教堂,1983年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在俄羅斯人聚集區南梁新東街90號購買了一塊土地,作為新教堂的堂址,經一年多建設,在1985年9月底落成。該教堂可供數十人同時做禮拜。但是,因為政府的政策,不能為該教堂安排東正教神父,原教堂的物品也無法尋回。該教堂每個星期日上午開放,沒有神父引領奉事聖禮,祈禱儀式很簡單,東正教徒進門之後要「畫十字」,隨後購買蠟燭並點燃,聽贊聖詞錄音、唱贊聖歌。禮儀完畢後,東正教徒聚集在該教堂二層進餐並議事,有時也飲酒並回憶俄羅斯僑民的往事。這座很小的東正教堂成為留在烏魯木齊的俄羅斯老人們的宗教慰藉。由於該教堂沒有神父,所以烏魯木齊的俄羅斯人後代只能在家庭或者在國外接受「洗禮」。烏魯木齊的俄羅斯公墓也保存下來,這座舊公墓內有許多無人照管的墓,墓碑橫斷。[1]
2012年11月2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座談會」在烏魯木齊市舉行,來自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東正教界的14位代表參加座談。[2]烏魯木齊市東正教堂管委會主任賈志戎(俄語名「阿爾卡捷」)表示,在中共十八大精神感召下,經政府民族宗教部門支持,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加班加點完成了烏魯木齊市東正教堂的水電暖工程,廣大教民對此非常高興。[3]賈志戎是俄羅斯人後裔,外祖父是生於中國山東省掖縣(現萊州市)後來曾僑居蘇聯謝列姆金斯克區的張復堂(1897年-1974年),外祖母是生於俄國西伯利亞東南部的謝列姆金斯克區的瑪麗婭(1910年-1991年),母親尼娜是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退休教師。賈志戎的外祖母瑪麗婭曾在1946年到國民政府駐新疆的高官劉澤榮家當管家,在1980年代曾任烏魯木齊市政協委員。[4]
2012年時,天山區勝利路街道轄區共有宗教場所4所(清真寺3所,東正教堂1所)。其中的1所東正教堂即烏魯木齊市東正教堂;3所清真寺分別是洋行清真寺、河壩清真寺、三屯碑清真寺。[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