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久保得二(1875年7月23日—1934年6月1日),14歲時因為讀到莊子中的一句神動而天隨,因而以天隨為號[1],又號默龍、青琴、兜城山人、虛白軒、秋碧吟盧主人等,日本歷史學家,畢生著書超過百種,昭和5年(1930年)他在臺灣組織「南雅詩社」,結集成《南雅集》[2]。
其藏書在他去世後為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收購,名為久保文庫,共有894部,7427冊[2]。
其子久保亮五是日本數學物理學家。
久保得二於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7月23日出生於東京,其父親久保讓次是信州高遠藩士[2]。於仙臺舊制第二高校畢業後,明治29年(1906年)七月進入東京帝大漢學科就讀,在學期間除發表漢詩作品與論文外,也擔任《帝國文學》編輯委員。[1]因患有口吃且性不慣拘束,而迴避交際應酬,研究所畢業後之二十年間並不就定職而以著述為業,明治34年(1901年)曾獨自經營《新文藝》雜誌。[1]明治38年(1905年)擔任法政大學講師四年,大正4年(1915年)任遞信省囑託,大正5年(1916年)任陸軍經理學校囑託。大正4年(1915年)曾於大禮紀錄編纂委員會工作過,任宮內省圖書寮囑託,大正9年(1920年)再任圖書寮編集官,編輯天皇與皇族的有栖川、桂、閑院三宮實錄[2]。昭和三年(1928年)以《支那戲曲研究》一書取得東京帝大文學博士學位,該書後來在隔年由弘道館刊行,而久保得二也是在這一年(1929年)來臺,帶著妻子與三子赴任臺北帝大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教授,其助教為神田喜一郎[2]。
久保得二喜愛旅遊,足跡遍及臺、中、韓、滿州、琉球及日本全國,漢學根柢深厚,書畫皆通,對中國文學及其歷史都有其深入見解。先後擔任漢文講師、囑託及客座教授。他最大貢獻是於1929年-1932年主導「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的成立與運作,其所主編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至今仍為台灣日治時期珍貴史料。另外,描繪臺灣的文學作品《澎湖遊草》也可視為臺灣文學重要著作之一。其著作尚有《秋碧吟盧詩抄》、《關西遊草》、《閩中遊草》、《琉球遊草》、《支那文學史》等等。
昭和九年(1934年)6月1日,久保得二因腦溢血逝世於昭和町官舍[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