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韩两国设立的自贸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韓自由貿易區(韓語:한중 자유무역지대/韓中 自由貿易地帶),簡稱中韓自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共同建立的自由貿易區。2012年5月,雙方正式啟動自貿區談判;截止2014年11月6日,中韓自貿區已經舉行到第14輪談判。在2014年北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和大韓民國總統朴槿惠共同宣布「中韓自由貿易區已經完成實質性談判」,標誌着自由貿易區談判完成,只剩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個別框架沒有完成談判。專家預測,自由貿易區談判在2014年年底結束並且在2015年年初正式生效,將給雙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自由貿易區會推動雙邊投資和貿易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副產品將進入大韓民國市場,而大韓民國的高科技產品將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1][2]
2015年6月1日,雙方在韓國首爾簽署《中韓自貿協定》。2015年11月30日,韓國國會以196票贊成、33票反對、36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中韓自貿協定批准案》。2015年12月9日,雙方在北京相互交換外交公函,確定該協定生效;雙方決定,《中韓自貿協定》於12月20日正式生效。自生效之日起至2016年1月1日,中國將2次下調對韓國的進口關稅[3][4]。
截止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為大韓民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對象和最大進口來源國,大韓民國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最重要投資來源國之一,2013年,中韓兩國雙邊貿易額達2742億美元(一說是2289.2億美元),其中大韓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1458.7億美元,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830.5億美元,大韓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貿易順差是628.2億美元。[5][6]
《中韓自由貿易區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17個領域,包含「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環境等」經貿題目。[7]
中韓自由貿易區生效之後,大韓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產品中將有91%商品在20年內撤銷關稅,其規模達到1417億美元。[6]
日本對中韓自由貿易區興趣較小,原因之一是中日、韓日政治關係冷淡,之二是日本當時集中精力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8]
中國國民黨認為中韓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經濟產生巨大威脅,因為台灣和大韓民國的產業有諸多重疊[9]。
國民黨面對中韓自由貿易區即將生效,要求在野黨及早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放行,[10]經濟部次長卓士昭援引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報告指出,「陸韓FTA生效後,台灣有總計386億美元的工業產品出口(占工業產品總值24.7%)將因關稅較高受到衝擊,尤其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產業處境艱難。」[11]
中韓自由貿易區即將生效,引發台灣政官學界人士、和中大型企業的擔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接受陳文茜採訪時說:「我是經濟的選民,對台灣地區在全球自由化、國際化的被邊緣化,感到憂心。」[12]
2014年12月10日,海協會長陳德銘稱大陸在2年之後對大韓民國開放「金融、電信」等市場,同時指出中韓雙方互相開放程度是90%,大陸將向台灣開放90%,而台灣也應該開放60%[13][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