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讀作「i-sys」)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是電信運營商普遍採用的內部網關協議之一。[1]標準的IS-IS協議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IEC 10589:2002 所規範的。但是標準的IS-IS協議是為無連接網絡服務(CLNS)設計的,並不直接適合於IP網絡,因此互聯網工程任務組制定可以適用於IP網絡的集成化的IS-IS協議,稱為集成IS-IS,它由RFC 1195等RFC文檔所規範。由於IP網絡的普遍存在,一般所稱的IS-IS協議,通常是指集成IS-IS協議。

歷史

1985年,DEC制定作為DECnet路由協議的DECnet Phase V Routing,這是IS-IS協議的前身。198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將其接納為國際標準,並改為現名。1990年2月,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發布RFC 1142,將其接納為互聯網標準。同年12月,互聯網工程任務組又發布使IS-IS協議能夠適用於TCP/IP網絡的技術規範RFC 1195。[2]

1991年,思科公司開始在其路由器的操作系統IOS中提供IS-IS協議的支持,[2]這意味着IS-IS協議初步具備在TCP/IP環境下實施的條件。

1995年,開始有ISP嘗試在商用網絡中使用IS-IS協議。[2]隨着使用者的增多,IS-IS協議已經成為最常使用的路由協議之一。

1999年2月,IS-IS流量工程(IS-IS-TE)作為互聯網草案被提出。[3]2004年6月,IS-IS流量工程被接納為互聯網標準,編號RFC 3784。2008年10月,隨着新的IS-IS流量工程標準RFC 5305的頒布,原標準RFC 3784被同時廢止。

2000年1月1日,對IPv6的支持作為互聯網草案被提出。[4]經過多番修改,在IS-IS協議中支持IPv6的標準在2008年10月被正式接納為互聯網標準,編號RFC 5308。

Remove ads

技術特性

IS-IS協議是一種基於鏈路狀態算法的路由協議,這意味着作為中間系統的路由器,必須完全知曉自己所在區域內部所有其它的路由器和它們的鏈路狀態。IS-IS協議通過發送LSP(鏈路狀態協議數據單元)進行路由信息通告,通過Hello PDU發現鄰居和建立鄰接,[5]通過SNP(序號協議數據單元)確保路由器持有最新的、有效的LSP。路由器在接收到的LSP的基礎上,通過SPF(最短路徑優先)算法最終確定路由表。[6]

IS-IS協議把路由器分為三種:L1路由器、L2路由器和L1/L2路由器。其中,L1路由器是為端系統(比如個人電腦)直接提供服務的路由器,L2路由器是骨幹路由器。L1/L2路由器向L1路由器隱藏骨幹區域的細節,並負責將由L1路由器組成的非骨幹區域的數據請求轉發到由L2路由器組成的骨幹區域。

OSPF協議直接使用IP地址標識路由器不同,IS-IS協議使用OSI的地址方案NASP標識路由器節點。因此,純粹的IS-IS協議並不直接適合於IP網絡;而集成IS-IS能夠實現IP路由的關鍵,在於RFC 1195引入攜帶IP路由信息的CLV字段。

相關RFC

  • RFC 1142:OSI IS-IS Intra-domain Routing Protocol
  • RFC 1195:Use of OSI IS-IS for Routing in TCP/IP and Dual Environments
  • RFC 5305:IS-IS Extension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 RFC 5308:Routing IPv6 with IS-I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