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視 」、「
中華電視 」和「
中華電視台 」均重新導向至此。關於中華電視的其他含義,詳見「
中華電視 (消歧義) 」;關於該公司旗下首要的電視頻道,詳見「
華視主頻 」。
中華電視公司 ,原稱中華電視臺 ,簡稱華視 、CTS 、公廣華視 、TBSCTS ,是臺灣 的電視台 。現為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成員。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
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
(2021年8月25日 )
此條目
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
(2021年8月25日 )
事实速览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商業名稱 ...
关闭
華視創立時,只獲分配一個VHF 頻道,除了製播一般電視節目 之外,另外製播空中高中、高工、高商、在職教師進修、大學選修等遠距教學 課程。1983年,華視獲准開設UHF 頻道,是為「華視超高頻教學頻道」(現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 ),2004年無線數位電視開播後,取得一個容納3個節目頻道的UHF物理頻段;無線電視數位化後,現在擁有一個容納5個節目頻道的UHF 頻道,是台灣唯一從事遠距教學事業的電視台,也是台灣唯二擁有最多頻道的無線電視台(另一家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1968年初,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現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副主任王昇 中將 提議創建第三家電視台,國防部與教育部洽談取得合作意願。1968年12月6日,國防部部長 蔣經國 與教育部部長閻振興 同意,基於下列需要,兩部合作將教育電視廣播電台 (教育電視台)擴建為中華電視台:
中華民國國民教育已延長為九年 ,由於高中 以上學校 容量有限,青少年 失學 問題日益嚴重;教育部認為,擴建第三家電視台並建立電視網 ,可辦理空中學校 以教育失學青少年,並可達成「讀書不脫離生產」的理想,以極少的師資獲得普遍的功效。
中華民國國軍 推行多年且具實效的愛國教育 、隨營補習教育 、後備軍人 教育、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教育、康樂 活動等,因各部隊 駐地分散,師資難求,推行時也產生許多困難;國防部認為,如運用電視統一教學,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教育電視台的設備與經費至為拮据,如不及時作適切更張,殊不易達成其所負使命。[ 1]
1969年2月,教育部函請國防部各自派員進行建台籌畫,國防部指派王昇、王和璞 、阮成章 、蕭濤英 ,教育部指派謝又華 、程勉儕 、李覲高 ,總共7人組成專案小組,王昇擔任召集人,王和璞與李覲高各自代表國防部與教育部督導雙方作業人員研擬有關計畫[ 1] [ 2] 。1969年8月,專案小組改名為「籌備指導委員會」[ 2] 。1969年9月籌備指導委員會提交建台計畫綱要,同年11月國防部與教育部會銜呈報行政院 ,建台要點有四:
為擴大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發展教學、激勵民心士氣,國防部與教育部將教育電視台擴大組織為中華電視台,組織型態為財團法人 ,以企業方式經營。
中華電視台預定台址為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 100號,使用土地四千坪興建一座電視大樓、一座行政大樓與一所電視學校;預定發射電功率 為12千瓦,使用教育電視台原有的三號頻道,請中華民國交通部 另增配一個頻道;發射系統為台灣北部 竹子山 12千瓦、台灣中部 員林 5千瓦、台灣南部 高雄 5千瓦,另於嘉義 與苗栗 設立微波 中繼站。
為配合未來電視發展趨勢,中華電視台預作彩色電視 節目訊號,節目內容本「寓教於樂」之旨服務觀眾。國防部與教育部分別提供教學節目給中華電視台。
國防部、教育部、熱心文化教育之工商界與華僑 人士認捐中華電視台建台經費。國防部同意就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文康藝宣勞軍款」撥支一部分作為捐資 ,教育部則以教育電視台原有設備作為捐資,並吸收部分民間資本,共同經營中華電視台。[ 1] [ 2]
中華電視台籌備處原址,現為點水樓南京店
1970年2月16日:行政院原則決定投資新台幣 一億元,擴建教育電視台,改名為「中華文化電視公司」(後改稱「中華電視台」),將在臺北南機場 建築八到十二層的廣播大廈,發射功率為10千瓦[ 3] 。
1970年5月:第117次行政院會議 核准中華電視台建台計畫立案。
1970年8月1日:「中華電視台籌備委員會」成立,正式公佈中華電視台商標,並負責中華電視台建台工作之指導及監察。國防部與教育部聘請王昇、劉先雲 、秦孝儀 、瞿韶華 、宋時選 、袁行濂 、汪敬煦 、謝又華 、李覲高 、鍾義均 、藍蔭鼎 、王和璞 、李曼瑰 、蕭濤英 、羅鎮常 為籌備委員,王昇兼任主任委員,劉先雲擔任副主任委員;同時於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 61號成立「中華電視台籌備處」,劉先雲兼任籌備處主任,蕭政之 為籌備處副主任。[ 4]
1971年1月31日:中華電視台正式成立,劉闊才 為首任董事長,劉先雲為首任總經理,資本額增為新台幣兩億元。華視英文名稱定為「Chinese Television Service」,簡稱CTS。
1971年6月30日:五十九學年度結束,教育電視台走入歷史。
1971年10月8日:行政院核准華視組織形態為「中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10月10日:華視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節目。
1971年10月31日:16時整,華視正式開播[ 5] ,邀請中華民國副總統 嚴家淦 夫人劉期純 按鈕開播,門牌號碼 為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0號,使用頻道為第二頻道(180-186兆赫)與第五頻道(190-204兆赫),北部呼號BET-31,中部呼號BET-32,南部呼號BET-33,兼播黑白與彩色節目,上午播教育節目,午間與晚間播社教及綜合娛樂節目[ 6] ;從此以後,華視定每年10月31日為台慶 。同日,華視第一本出版品《中華電視週刊》(CTS Weekly)創刊[ 7] 。華視同時完成中、南部聯播網。
華視開播當天(1971年10月31日)的節目表,是日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 85歲生日[ 8] :
更多信息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16:00~16:30
華視開播 典禮、酒會
16:30~17:30
近悅遠來
17:30~18:10
特別節目:各國在華留學生聯合為總統祝壽
18:10~18:25
小寶寶拜壽
18:25~18:50
華視晚間新聞
18:50~19:30
萬眾歡騰
19:30~20:00
松柏長青
20:00~21:00
群星祝嘏
21:00~22:00
越劇 :金枝玉葉
22:00~23:00
萬壽無疆
23:00~23:30[ 9]
國劇選粹
23:30~06:00
收播
关闭
「中華電視台」五字的中文楷書標準字,採用蔣中正墨寶
1971年11月1日:華視開始每天上午6時到8時播出空中教學節目(下午1時半到4時半重播),第一個播出的空中教學節目是《一年級英文》[ 10] 。
1972年1月31日:中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改組為「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舉行發起人會議,成立董事會 ,劉闊才當選董事長,王永慶 [ 11] (一說藍蔭鼎)[ 12] 當選常務監察人。
1972年2月10日:台視、中視、華視聯合實況轉播在台北市中華體育館 舉行的晚會《中興之夜》[ 13] ,主持人是包國良 、張玲 、白嘉莉 與李睿舟 ,為臺灣電視界共同合作之始。
1973年7月:配合華視婦女節目《今天》的內容,華視設立「今天別刊社」發行《今天別刊》,每月發行一期。[ 14]
1974年6月19日:華視董事會原則通過轉投資新台幣五百萬元,與國際電化商品 合作成立「華國視聽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視聽器材及視聽節目行銷。[ 15]
1976年:華視成立「中華電視台藝術工作總隊」;之後藝術工作總隊改隸中國電影製片廠 ,成為「中國電影製片廠演藝人員訓練班」。[ 16]
1977年9月12日:台視、中視、華視聯播國語 連續劇 《風雨生信心 》,由華視負責執行製作及主播。
1978年9月27日:華視第四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通過華國視聽改組,華視獨自經營改組後的華國視聽。[ 17]
1972年:華視由於播出大量閩南語 電視劇 與醫藥廣告 ,以及實行「廣告節目化 」與「節目外包」政策,該年度由年初之虧損而至年終盈餘新台幣2300餘萬元,不同於台視該年度虧損新台幣600餘萬元、中視該年度虧損新台幣2500餘萬元。
1974年9月28日:華視完成東部聯播網。
華視園區有多棟大樓 ,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年份啟用:
「攝影大樓」(Studio Building)[ 57] ,為第一代總部,在1971年2月10日開工,同年啟用,最富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使用鋼筋混凝土 (Reinforced Concrete)結構,共有地下一層與地上四層,高度16.6公尺,總樓地板面積13556平方公尺 。建築承包單位是榮工處 ,建築時間未滿半年。[ 58]
「文化大樓」(Cultural Building)[ 59] ,建築風格與攝影大樓相同,供華視訓練中心使用,1991年1月11日10時被拆除。
「華視光復大樓」,前身為華視大樓,為第二代總部,在1983年9月1日啟用,正門面臨光復南路。共有地上十四層與地下二層,總面積達一萬一百餘坪。外觀方正,早期以棕色為主要顏色,後改採白色為主要顏色。華視總部搬至「電視製作大樓」之後,華視大樓改名為「華視光復大樓」。
「電視製作大樓」(TV Production Building)[ 60] ,為第三代總部,1989年2月邀請三位建築師沈祖海 、高而潘 、丁達民 參觀訪問日本放送協會 、東京放送 、韓國放送公社 總部後設計,1989年4月公開辦理比圖,經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評選後委託丁達民設計監造,中興工程顧問社 擔任工程顧問。[ 61] 1990年7月,細部設計規劃完成。[ 62] 1990年11月13日,毅成建設 取得土木建築工程之承包權。1990年11月21日上午,華視副總經理陳祖耀 與毅成建設王總經理在華視大樓三樓貴賓室簽約,華視法律顧問林憲同 律師 擔任見證人。[ 63] 1990年11月29日,攝影大樓旁停車場四周正式圍欄,為電視製作大樓工程施工預作準備。[ 64] 1991年1月11日10時拆除文化大樓後動土,動土典禮主持者為華視董事長易勁秋 、華視總經理武士嵩 與華視監察人王永在 。[ 65] 1995年啟用,斥資新台幣30多億元,使用鋼骨結構 (Steel Construction)、金字塔 造型與玻璃 帷幕,共有地上十四層與地下五層,總面積達12917坪,總樓地板面積42672平方公尺,地下層開挖深度達23.15公尺。內部設施包括全自動化UHF/VHF頻道播映系統與專業攝影棚 9座,大樓頂端設有一個橢圓形的直昇機 停機坪。[ 66] 2005年12月8日,華視啟用電視製作大樓中庭噴水池 。[ 67]
「文教大樓」(Culcure and Education Building)[ 59] :前身為「UHF攝影棚及行政大樓」(UHF Studio & Administrative Building),是華視各類教學節目的重鎮,也是華視文教基金會與華視訓練中心所在地,部分空間於2000年代某年成為星空傳媒 台灣總部所在地。2013年時現名「文教大樓」。
「電視製作大樓」在1995年完工啟用之後,「攝影大樓」閒置多年,2000年代初期,曾被東森電視 租用,東森電視在撤租與搬遷至台北市 崇聖大樓 後又荒廢,2010年時華視已收回自用。
2009年4月6日,華視園區正式定名華視媒體園區 (CTS Media Park)並舉行揭牌典禮,佔地3萬坪,有15個攝影棚。[ 68] 當時已進駐華視媒體園區者,除了華視關係企業之外,尚有台灣公共電視 、原住民族電視台 、客家電視台 、台灣宏觀電視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鳳凰衛視 、星空傳媒 、FOX體育台 、國家地理頻道 、風尚數位科技 (Fashion Guide)、張乃仁 音樂工作室等[ 69] 。華視媒體園區成立後,華視大樓改名為「華視光復大樓」。
2017年,民視 因林口數位總部落成搬遷進駐,撤租華視媒體園區攝影棚。
華視商標結構所代表的意義,有兩種說法:
資深員工說法
圓形代表著圓圓滿滿的意思,兩個圓形表示國防部與教育部的共同合作圓滿達成。
顏色採用彩色電視的RGB (紅、綠、藍三原色)原理,選擇綠色與藍色;在台灣的戒嚴 時期,紅色代表共產黨 ,在中華民國國軍 的政治意涵上是一個禁忌的顏色。
「華視」二字是從蔣中正的墨寶找出來的,但是找不到「視」字,就把兩個不同的字拼成一個「視」字;所以仔細看可以發現,「華視」二字的大小並不一樣。
「CTS」英文字採用的就是一般印刷體的字型。
官方說法
1990年4月28日,台視啟用企業識別系統,是台灣第一家啟用企業識別系統的電視台;華視受此影響,在「不變更華視商標」的前提之下,建立了華視專屬的的企業識別系統,並賦予華視商標一套涵義:
商標形狀為相切的兩個圓形,代表華視內部團結合作、圓滿和諧的特有文化。
商標顏色採用藍、綠、白三色。藍色給人天空 、大海 之具體聯想,與華視「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的胸襟相通;綠色是青春活潑、生機旺盛的象徵,與華視不斷求新求變的經營理念相符;白色具有光明純潔、高尚和平 之意,象徵華視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境界之基本信念。
「中華電視公司」六字的楷書標準字是從蔣中正的墨寶擷取出來的。依據華視的官方說法:這代表華視「傳承歷史文化,維護固有法統」之成立宗旨。
華視的主頻道兼綜合台。該頻道並無正式名稱,一般稱為「華視」或「華視頻道」。2015年10月1日起改為高畫質播出。
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是全國唯一以教育及文化節目為主的電視頻道,也是全國唯一以教學課程為主的教學頻道,更是沒有商業廣告干擾的純教育及文化頻道,播放國立空中大學 教學節目時,頻道標誌自動切換為「國立空大」。
前身名稱包括「優新聞體育頻道」(U NEWS)、「華視EQ休閒頻道」及「華視休閒頻道」,節目內容為新聞、體育及過去節目的內容精選。2012年9月10日改為現名,以新聞節目為主要內容。
2017年2月3日開播,以直播或延時播出立法院會議與各個委員會會議的全部內容。
〈華視之歌〉是華視在導入CIS時制定的台歌,但能見度不高,1991年華視晨間節目開播前以其合唱版為檢驗圖 背景歌曲之一,華視20週年台慶特別節目《魅力八點二十年》開場有其合唱版音樂錄影帶 ,如今僅能在《華視二十年》書名頁見到其樂譜 。〈華視之歌〉相關資料及《魅力八點二十年》開場合唱版歌詞如下:
曲名:〈華視之歌〉 作詞:黃瑩 作曲:黃瑩
中華 中華 我們愛中華
絢麗燦爛 蓬勃煥發
中華 中華 我們愛中華
同甘共苦 相親相愛如一家
傳播現代資訊 復興傳統文化
散佈社會書香 粧點歡樂年華
求真求善求美 耕耘紮根開花
滿懷報國熱忱 努力為我中華
中華 中華 我們愛中華
絢麗燦爛 蓬勃煥發
中華 中華 我們愛中華
同甘共苦 相親相愛如一家
簡稱「華視文化公司」,1989年2月4日從華廣傳播改名而來。其業務範圍包括:
企劃及製作電視節目 、錄影帶 、工商簡報。
代理發行華視節目錄影帶。
編輯出版各類叢書。
舉辦各種藝文活動。
1997年1月起,代理獨立製片業者製作之電視節目。
全名「財團法人台北市華視文化教育基金會」(The CTS Cultural Education Foundation),簡稱「華視文教基金會」,是1974年3月20日華視股東常會提案通過捐助創立的基金會,1974年4月23日獲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頒發設立許可證書,1974年4月28日獲台北地方法院 核發法人 登記證書。
設有華視訓練中心 及華視視聽中心 。
舉辦演講會,並在華視社教節目《華視電視演講會》中播出。
提供錄影帶觀賞與圖書閱覽。
接受華視委託,辦理華視員工在職訓練。
開辦各項電視專業人才訓練與社會服務才藝訓練班。
贊助並舉行書法與攝影比賽。
獎助學術研究與進修。
提供獎學金與助學金給大專院校大眾傳播相關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