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國立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關於在台灣復建的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請見「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英語: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上海有機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主要關注有機化學的專業研究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直屬正局級單位,其前身為1928年正式創立於上海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將上海有機化學所定位為卓越創新中心[4]。
Quick Facts 成立時間, 研究方向 ...
Close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5],正高級科技人員86人,副高級科技人員144人[6]。
1927年11月20日,蔡元培主持召開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議[7],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並決定優先籌備設立理化實業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機構[8]。理化實業研究所分為物理組、化學組和工程組,主要關注基礎科學研究,但也包括實用的工程學[9]。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召開,蔡元培宣布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0]。院務會議之後不到一個月,理化實業研究所籌備工作即宣告完成。事實上,理化實業研究所正式成立之時就分為物理、化學和工程三個研究所,由王璡出任化學研究所所長[11]。起初三個研究所合設於上海市霞飛路899號辦公,後又一同搬至白利南路理工實驗館。抗日戰爭期間,化學研究所先後遷往昆明和重慶[12]。1946年,化學研究所返回上海遷入岳陽路320號開展工作[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開始接收並改組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50年5月,由原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和原北平研究院化學所與藥物所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14],是中國科學院最初的15個研究所之一。1952年,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有機化學組調入[15][16]。1953年,藥物研究室調出,組建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1956年,王葆仁領導的高分子化學組和錢人元領導的高分子物理組調出參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17],成為那裡的主要部分[18]。
1968年,有機所劃歸國防科委,改名「國防科委十六研究院第十研究所」。1970年,研究所復歸科學院,定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19]。
研究所設有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組裝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能量調控材料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20]。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主要有《化學學報》和《有機化學》[21]。
More information 年度, 項目名稱 ...
Close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28年-1949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1950年-)[36]
- 莊長恭(1950年-1962年)
- 汪猷(1962年-1984年)
- 黃維垣(1984年-1987年)
- 王志勤(1987年-1988年)
- 惠永正(1988年-1991年)
- 林國強(1993年-1999年)
- 鄭崇直(1999年-2001年)
- 姜標(2001年-2009年)
- 丁奎嶺(2009年-2019年)
- 唐勇(2019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3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23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5) (中文). 上海有機所2023年收支總預算127,962.49萬元。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2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22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5) (中文). 上海有機所2022年收支總預算112,237.77萬元。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1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21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11) (中文). 上海有機所2021年初部門預算總額76,352.55萬元。
陶, 英慧. 蔡元培與中央研究院 (一九二七~一九四〇)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8, (7) [2020-0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07) (中文). 十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根據此條,着手籌備中研院,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希同、胡剛復、王璡、王世傑、周覽(鯁生)等三十人,於十一月二十日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該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蔡元培、楊杏佛和其他籌備委員都認為科學研究應該包括以下領域:(1)數學;(2)天文學與氣象學;(3)物理學;(4)化學;(5)地質學與地理學;(6)生物科學;(7)人類學與考古學;(8)社會科學;(9)工程學;(10)農林學;(11)醫學。但是限於經費,只能擇要籌設研究機構。1927年年底,蔡元培和楊杏佛開始籌備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理化實業研究所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但也包括實用的工程學,籌備委員在電學領域有王季同、溫毓慶、李熙謀、張廷金等4人,化學領域有曾昭掄、趙燏黃、宋梧生、陳世璋、張乃燕、曹梁廈和吳承洛等7人,物理領域有丁燮林、顏任光和胡剛復3人,在工程學領域有周仁1人。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年3月24日) (中文). 有了五個研究機構以後,蔡元培和楊杏佛在1928年6月9日假上海東亞酒樓召開中央研究院的第一次院務會議,出席者有天文研究所所長高魯、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社會科學學者陶孟和、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和研究員徐淵摩、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端六和研究員周鯁生、理化實業研究所所長丁燮林(又名西林,伯明罕大學碩士)和研究員王季同以及宋梧生。在這第一次院務會議上,蔡元培宣布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並將以「Academia Sinica」為名走向全世界。
追求卓越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 卷一 任重道远 全院篇 (PDF). 中央研究院. 2008 [2019-03-24]. ISBN 978-986014475-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4) (中文). 原來在南京的天文、氣象、地質、歷史語言和社會五所相繼回到故址,而原來在上海的工學所也終於回到前法租界舊地,其餘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心理和醫學七個研究所則暫時棲身於上海。原來朱家驊已經知道無法將這些所安置在南京,所以抗戰一告結束,他立即以教育部部長身分下令准由中央研究院接收日本人辦的「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和「北平人文學研究所」,因此回到上海的七個所不致流離失所。
劉, 曉. 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科研机构调整工作. 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3, 34 (3) (中文). 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有6名研究員,除所長吳學周專長物理化學外,其餘研究以有機化學為主。平研院的化學研究所有5名研究員,所長周發岐,研究領域也大多集中在有機化學。平研院藥物所在所長趙承嘏的領導下,工作相當突出,曾任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的莊長恭也在藥物研究所從事研究並擔任過所長。就在軍管期間,中研院又成立藥物研究所,以曾廣方為所長,使合併更加複雜化。可能考慮到兩個化學所都側重有機化學,兩個藥物所均只有1名研究員,而藥物研究也屬於有機化學領域,因此《人科院草案》試圖將所有的有機化學研究集中起來(甚至還包括中研院醫學所的汪猷和王應睞),成立一個大一統的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擬讓有機化學領域唯一的中研院院士莊長恭擔任。4個所除平研院化學所在北京外,其餘均在上海,因此所址擬定在上海。
嚴, 月敏. 有机化学家汪猷教授. 化學通報. 1990, 53 (12) (中文). 新中國建立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汪猷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所研究員,1952年底調任有機化學所任研究員並擔任副所長。
馮, 德培. 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生理科學進展. 1986, 17 (3) (中文). 1952年汪猷的有機生化大組轉移到有機化學研究所去,成為那裡的骨幹
萬, 立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五十年. 化學通報. 2006, 69 (10) (中文). 上海的有機化學研究所規模大、組織的好,是一個工作上很有成績的研究所。……最好不要硬性執行全部遷移北京的決定,應進一步地加以研究。有機化學研究所應留在上海,而在北京另外建立一個化學研究所,吸收中國科學院各所和各高等學校的有機化學家、無機化學家、物理化學家、膠體化學家參加工作……同意除將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化學組遷京作為新建所的組成部分外,其餘各研究組仍留在上海
劉, 子中.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學通報. 1984, 47 (10) (中文). 1956年化學所正式成立。由柳大綱領導的無機化學研究室、梁樹權領導的分析化學研究室、蔣明謙領導的有機化學研究室、王葆仁和錢人元領導的高分子化學研究室以及胡日恆領導的物理化學研究室等五個領域相繼開始了研究工作。先後由著名化學家曾昭掄、柳大綱、錢人元任該所所長。按照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化學所的研究工作後來有過幾次大的變化。在建所初期主要有無機、分析、有機、高分子和物化幾個領域,其中高分子化學的工作占比重較大。……高分子研究是化學所建所以後變動較少、歷史最長、領域最廣、人力最雄厚的學科領域……
劉艷瓊.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工程 34 (9).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3) (中文). 鋰-6是製造氫彈的重要材料。1967年3月,有機所開始研究鋰同位素分離新工藝。該所40多位科技人員在二機部有關工廠協作下,經數年,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先後合成萃取劑200餘種,並對上千個萃取體系進行了篩選,找到了分離係數較高並具有工業化價值的萃取體系。
王辰陽.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追忆“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 新華每日電訊. 2018-01-15 [2020-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中文). 經過一年多努力,袁承業帶領研究組勝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劑的研究任務,成功研製出一系列關鍵萃取劑。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後來評價:六十年代初,提取鈾用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張勁夫. 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人民日報. 1999-05-06 [202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中文). 1960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退專家。當時受影響最大的是濃縮鈾廠,關鍵材料蘇聯不給了,整個廠就停頓了。最緊迫的關鍵技術問題有三個:第一是氟油。科學院以上海有機化學所為主,其它所配合,終於研究出來自己的氟油,並把上海一個小廠要了過來。這個廠有個工人當廠長叫楊慶年,很能幹。他不但配合研究室把氟油研製出來了,而且在他的廠生產,保證了供應。這個廠的總工程師顧子愷也有貢獻。當時,石油部還不能生產一些特種油品和石化產品,就靠上海有機所生產。氟油我們自己能夠供應,濃縮鈾廠的機器就又能運轉了。當時邊伯明當所黨委書記,人不錯,很開明。
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 科學通報. 1966, 17 (6) [2018-04-20] (中文).
龔岳亭等. 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科學通報. 1965, 16 (11) [2018-04-20] (中文).
劉艷瓊.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工程 34 (9).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3) (中文). 1965年,中科院有機所和硅酸鹽研究所分別開始研製有機溫控塗層和無機溫控塗層,為「東方紅一號」衛星採用自然平衡的被動式溫度控制方案作出了貢獻。有機所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出了高輻射有機溫控塗層,塗於衛星殼體的內表面,起絕熱作用;電化學陽極氧化方案,是國際公認的技術難題,但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採用該方案,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出了用於衛星外蒙皮的無機溫控塗層。
王德寶; 鄭可沁; 裘慕綏; 梁鎮和; 吳仁龍; 陳常慶; 汪恩璧; 朱瑩書; 申慶祥; 余允華; 汪猷; 陳海寶; 楊再完; 陸蘊華; 陳慎; 王貴海; 胡美浩.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13 (5). 中國科學 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學 地學. 1983 [2020-01-12] (中文).
趙, 慧芝. 任鸿隽年谱(续). 中國科技史料. 1989, 10 (1) (中文).
劉, 永懋. 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学周教授. 化學通報. 1985, 48 (11) (中文). 1942年他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1947年以後,還兼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醫學院物理化學教授。1949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