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極黃河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北極黃河站(挪威語:Guleelvstasjonen),簡稱黃河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建立於2004年7月28日,位於北緯78°55′,東經11°56′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該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北極科考站的國家。[2]黃河站是該地區第10個科考站。黃河站所在的新奧爾松科考村的後勤保障由挪威王灣公司統一管理包括機場、碼頭等設施的提供與維護[3][1]。
黃河站 | |
---|---|
概要 | |
類型 | 極地科考站 |
所屬國家/地區 | 挪威 |
行政區 | 斯瓦爾巴群島 |
地址 | 新奧爾松 |
座標 | 78.9232°N 11.9345°E |
竣工日 | 2003年夏 (建築本身建成於1950年代)[1] |
啟用 | 2004年7月28日 |
技術細節 | |
建築面積 | 500平方米 |
層數 | 2 |
網站 | |
http://www.chinare.gov.cn/a3d/polar_3d.html?station=huanghe | |
地圖 | |
參考 | |
[2] |
2001年中國國家海洋局會同13個部委局擬定了建站方案。2002年5月通過評估;9月,中方代表團訪問挪威,與之就建站問題磋商,並進行實地考察,獲得了挪威方面的歡迎。根據考察結果編寫的《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站建設總體方案》於2002年12月28日獲得國家計委辦公廳批覆,正式立項。2003年夏季,科考站主體建設工作完成,開始安裝調試科研儀器,部分人員進駐並開始試運行。[4]
2003年11月,中方與挪威方面正式簽約。
2004年1月12日上午,國家海洋局宣布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站即將建成,並委託新浪網徵集站名。[4]從12日到25日,新浪網利用3000多個有效投票最終確定了30個候選站名,並最終篩選將科考站定名為「中國北極黃河站」。[5]
2004年7月28日,經過近一年的試運行,黃河站正式投入使用。
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落成至今,共執行10次常規年度科考任務。
截止2004年7月27日,黃河站已經建成極光觀測實驗室、固體地球與大氣環境監測實驗室、生態與雪冰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實驗室,部分隊員在前三個實驗室中進行研究:科考隊員採回的海水、冰雪等樣品將在分析實驗室內進行初步處理。[6]
2003年11月17日至2004年3月12日,部分科考隊員利用試運行期間,在黃河站進行越冬極光觀測,獲得了900個小時的極光觀測數據,並和國際同行在極光觀測中進行了國際合作。[6]
黃河站首批科考隊員由中國極地中心副主任楊惠根博士率領,於2004年7月20日啟程。這是中國自雪龍號兩次遠征北極後第三次派遣科考隊前往北極執行任務。本次科考包括11名中國科研人員[8],後來變為14名中國科研人員和1名日本科研人員。科研任務包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氣象觀測站建立氣象觀測站建立、GPS衛星跟蹤站建立、地球生態環境演變考察、近岸海洋環境監測、冰川長期監測的可行性調查和大氣化學採樣。[1]考查內容包括高空、海洋、大氣、冰川、生態、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野外基礎調查、學科之間的交叉與合作;了解周邊環境及其他科考站內容,開展國際合作;探索該地區科考的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
此次科考越冬期另有兩名駐站人員。[9]
除常規年度科考以外,黃河站還在夏季迎接短期考察人員。 2012年,中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派出的11人科考隊於7月2日至30日對新奧爾松地區周圍的環境考察。[10]8月期間有8名留守科考人員,並進行測量當地PM2.5等針對高緯度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開展的氣溶膠研究[3]。
建築設施:總機房、站長室、衛星跟蹤站、生態與冰雪環境監測實驗室、極光觀測室(兼傳真)等建築設施。
交通設施:雪地摩托2輛、沙灘車2輛、40馬力橡皮艇一艘和9座柴油麵包車一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