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局機關駐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中路19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下屬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海道測量機構和該國唯一法定的官方航海圖書出版機構。
主要領導 | |
---|---|
機構概況 | |
上級機構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 |
機構類型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下屬局 |
聯絡方式 | |
總部 | |
實際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中路19號 |
對外官網 | 中國海道測繪官方網站 |
機構沿革 | |
成立時間 | 2016年 |
沿革
18世紀末期起,英國海軍及其他外國人在中國沿海及內河開展水道測量,英國繪製了中國沿海航海圖及各大江河的水道圖。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艦隊帶有專門的測量人員開展測量。此後,英國軍艦利用在中國駐泊和游弋的權利,經常擅自測量中國水道並製圖出售。為了杜絕列強各國擅自測量,清朝政府逐步認識到自辦測繪事業的必要。清朝末年,中日之間發生渤海灣漁業交涉案、二辰丸案、東沙島交涉案等等,清政府由此開始關注海界問題,而確立海界需要靠海道測繪,中國卻沒有自己的海圖。沿海地方的督撫如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都曾主張中國自辦測海事業。1904年以後,中國開始自辦測量事業,但從一開始便受由英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掌握。從1904年到1922年,中國水道測量事業主要是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掌握,具體是由江海關稅務司掌握,由巡江司執行。1910年,清政府外務部以日本等國覬覦中國的海權、糾紛不斷,擬令海軍部測繪中國領海內的島嶼。1911年4月,海軍部所擬暫行官制奏摺中提出,海軍部擬設偵測科負責此事,這是中國政府在中央最早設立的測海機構。隨後海軍部還擬定了中國主要港灣的測繪計劃,但因辛亥革命爆發,這些計劃都沒能實施[1]。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2月,中國駐法國公使胡惟德將國際輿圖會議情形電告外交部稱:「查上次開會,德國拓展測繪中國全境輿圖,英不贊成,日本國亦欲承辦,又有各就其勢力範圍分別擔任之說,未經議決。此次是必重展。」此前胡惟德曾經建議由中國陸軍部、內政部辦理測繪詳細輿圖事宜。鑑於德國、日本等國有代辦中國測繪的野心,胡惟德此次再度向中國政府提議。中國外交部、參謀本部也認為「亟宜堅持自辦」,並且提出中國自組機關測繪,由大總統宣布辦法。為此,參謀本部在1913年12月10日派人在國務會議上宣示抵制之策。隨後,參謀本部制定了測繪計劃[1]。
1912年,中華民國公布海軍部官制,海測工作屬海軍部軍務司負責。後來,軍務司設測繪科,但是僅編2人,沒有能力籌劃和管理海測工作,海測權基本被英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海務科掌握[2]。
1919年6月24日至7月16日,第一屆國際海道測量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籌備成立國際海道測量機構。中華民國派駐英同海軍武官陳紹寬中校出席會議,並支持創建國際海道測量局。1921年6月21日在蒙特卡洛正式成立由19個成員國組成的國際海道測量局(IHB)[3]。該局是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的前身。
1921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專門設立海界委員會,討論領海界線問題。海界委員會委員倪文德等人討論海界後,認為海界劃定需要海道測量,因此建議海軍部呈報國務院「從速派員,實行堪丈,以明國界,而衛國權」。海界委員會委員許繼祥更請求「按照各國勘海成規,設立測海專局,擬於丈量海界之便,兼測本國全海,以增進軍事及國際地位之利益」。海軍部接咨呈後,呈文國務院,內稱「惟際此庫儲枯竭之時,自不能另立機關,致增費用」,故建議在海軍部內附設海道測量局,「派部中司員兼辦,以應急需」。該建議獲國務院同意。海軍部乃派軍務司司長陳恩燾兼充海道測量局局長[1]。1921年10月,海軍部設海道測量局於上海吳淞炮台海軍學校內,成立初期僅有測量技術人員4人[4]。海道測量局成立後,海軍部指派海軍總司令公署派員籌劃測量。1921年11月23日,海軍總司令公署總司令蔣拯請求海軍部向稅務處商撥關款和借用洋員。1922年1月,海軍部將海軍總司令的意見轉達稅務處,建議海關巡工司和海道測量局聯合工作,由海關撥經費。同時,海軍部代表也將該意見帶到海界委員會會議上,當時稅務處代表黃厚誠說:「海道測量局撥用關款及借用人員事,總稅務司頗願盡力。」但是,總稅務司安格聯雖表示願撥經費,「惟要求海道測量由其指揮辦理。」這遭到海界委員會倪文德、沈成鵠等委員反對。海界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時,倪文德提議將海道測量局作為專職機關,並向海軍部呈文。其提議獲得北京政府批准。1922年2月,海軍部派許繼祥充任海道測量籌備處處長,不久在上海正式設海道測量局,由許繼祥任局長。1922年11月,海道測量局劃歸海軍總司令節制。許繼祥任海道測量局局長後,經海軍部向財政部接洽,轉飭海關總稅務司把海關代辦測繪事權移交給海道測量局,正式收回自辦。接辦初期,海道測量局人員和經費短缺、技術面臨困難。為此,海道測量局和江海關稅務司商洽,並獲海關支持,「所有原辦測量任務之重要洋員,仍舊聘請擔任。」1922年7月,聘海關副巡工司米祿司(英國人)為海道測量局副局長,負責測繪技術和教練測繪學員事項。同時派大批學員赴國外考察學習。1922年,海道測量局正式加入國際海道測量公會為會員[1]。
192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海軍海道測量局,但規模和能力有限,中國的海測權仍基本被英國人控制的中國海關海務科掌握。1924年,因為測量人員不足,海軍海道測量局增列水道測量技術一科。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海軍部,並於1929年6月1日正式成立。其中海政司設測繪、設計、警備、海事四科。1929年11月1日, 海軍部公布海道測量局暫行條例[3]。1934年,海道測量局遷至上海紗布交易所辦公,1935年再遷至上海楓林橋新建樓內辦公[4]。1938年1月,海軍海道測量局奉令撤銷,此後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一直未能開展系統的海道測量。1946年春,在上海恢復海軍海道測量局,後由顧維翰任局長。其後海測業務近乎停頓[4][3][5]:330。1949年中國國民黨方面黨政軍各單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即將失敗時撤往台灣,中華民國海軍海道測量局全部艦艇及大部分設備、人員遷往台灣[2]。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軍接管部把在上海殘留的航道測量局為基礎組建了華東軍區海軍海道測量局,內設製圖、測量、海事、潮汐等課、鉛印廠、測量隊、「開明」號輪、「漁威「號輪、「登為」登陸艇、「登志」登陸艇。1951年2月轉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內設技術主任室、製圖、測量、潮汐、海事等機構;在3個海區分設機動測量隊和水道測量科。1953年7月擴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部,內設製圖、測量、海洋氣象、航標、航海等5個業務處;各海區設海道測量處。1956年8月底,海道測量部機關遷至天津。1959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2012年增加新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的有關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負責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洋基礎測繪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海道測量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法定的官方航海圖書出版機構[6][2][7]。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撤銷,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同時繼續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的名稱[8]。
1953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設海道測量科,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高等院校設置海道測量專業。195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學院成立海道測量系,為海軍培養海道測量和海圖製圖人才。1962年12月設測繪學院江山海測系,1966年1月歸海軍建制領導,文革時期解散。1970年,在大連海軍學校成立海測教學小組,1973年6月成立海道測量教研室,1978年3月正式組建海軍第一水面艦艇學校海洋測繪系(後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洋測繪系)[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自行開展的海道測量僅測圖60餘幅,測深4萬餘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開始大規模的海區基本測量工作,在9年間測水深圖520幅,測深里程78萬公里。文革期間,海道測量工作停滯。1978年後,海道測量工作獲得高速發展,大批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並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建造了大型遠洋測量船,引進及研製了許多海道測量儀器裝備[9]。
機構設置
該局設有航海導航機構、海道測量機構、海洋氣象水文機構、防險救生機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海軍、東部戰區海軍、南部戰區海軍設有海道測量及調查船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設有海洋測繪系;在天津設有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負責海圖和航海書表的出版發行工作;在天津還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負責基礎理論研究、新技術應用開發、技術標準編制、儀器設備研製、調查技術方法研究;在中國各沿海城市、中國香港、日本東京、新加坡設有航海圖書供應站及代理機構[6][7]。
- 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上海道1716號[10]。成立於1949年5月。1959年,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海圖。1972年,出版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區航行圖。1982年,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全部有了國產海圖。1996年,奉命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領海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領海基線圖》。2000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海上劃界談判中提供海圖。1988年,將計算機技術引入海圖編制。1990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數字海圖生產研製實體。1994年,研製出中國首批數字海圖。此後截至2009年,陸續攻克了不同比例尺海圖無縫拼接等6項核心技術問題,獲4項世界獨創成果、17項中國國內先進成果[1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40號。
- 《海洋測繪》期刊:1981年創刊。由海軍參謀部直屬工作局主管,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主辦。2001年7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公開出版發行[12]。
歷任領導
- 海軍部軍學司調查科科長、偵測科科長
(偵測科原名調查科,宣統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即1911年4月22日改為偵測科)
- (北京政府)海軍部軍務司測繪科科長
(軍務司後改海政司)
- 劉田甫(1912年9月8日—1918年11月28日赴日留學;1920年7月復任)
- 曾宗鞏(1912年9月8日—1916年3月上調)
- 楊征祥(1912年9月8日任)
- 宋建勛(1924年1月23日任)[5]:82
|
|
- 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海政司測繪科科長
- 劉德浦 海軍上校(1933年9月27日任,兼理海道測量局局長)[5]:176
- 海軍海道測量局局長
- 顧維翰 海軍上校(1946年12月任)[5]:330
- 華東軍區海軍駐海道測量局代表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局長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部部長
…… ……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參謀部航海保證局局長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