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流花路111號,隸屬桂林聯勤保障中心,為三級甲等醫院[1]。前身是由南天王陳濟棠在1933年創建的廣東陸軍醫院,或稱廣東陸軍總醫院。醫院建築群在2021年4月被訂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
廣東陸軍總醫院舊址建築群 |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越秀區流花路111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33 |
編號 | 9-3 |
認定時間 | 2021年4月 |
1932年,陳濟棠提出了建設「模範新廣東」的計劃。
1933年,選址流花橋外大刀山,清理山墳後(此地墓葬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醫院奠基,興建廣東總醫院,即現今華僑樓。
1936年,大樓落成,更名為廣東陸軍總醫院。
1937年,醫院增建國防軍醫學校第一分校。
1938年,廣州淪陷,醫院及學校遷走。醫校遷往廣西桂林,醫院則先後遷址廣西、廣東、湖南。
1944年,醫院被迫遷往江西,並與國民政府軍醫署失去聯繫。
1945年,醫院就地解散[3]。
1945年,抗日戰爭後,在醫院原址上重組國民政府軍政部廣州陸軍總醫院。
1947年,醫院改稱國軍聯勤總部廣州總醫院。1949年,更名為國民政府國防部軍醫署陸海空第二總醫院[3]。
1949年10月14日共軍攻占廣州,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醫院。此時醫院設備人員匱乏。
1978年8月,醫院升為正師級。
1985年,撤銷武漢軍區,醫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第二總醫院。
1986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醫院是軍隊首批三級甲等醫院之一[3]。
2016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轉隸桂林聯勤保障中心,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總醫院[4]。
2018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5]。
2016年改革前,醫院為9所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醫院,並且設有國家重點專病中心1個、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科室9個、全軍醫學專科(病)中心9個、軍區醫學研究所和專科中心1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1][3][6][7]。
在廣州火車站附近,流花路、站前路、人民北路環抱,門牌號為流花路111號。
1937年8月,成立紅四方面軍第十一軍衛生所。1942年改編為晉察魯豫軍區白求恩醫院一所。1948年5月改編為中原軍區白求恩總醫院第二分院[18]。後幾經改編,先後為第二野戰軍第二野戰醫院、第二野戰軍衛生部總醫院二院五所。1950年1月至1951年9月,作為軍醫院駐四川省重慶市新橋,曾編制為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附屬醫院、西南軍區軍政大學附屬醫院一分院。1951年5月,合組為西南軍區第二後方醫院。1951年9月,駐湖北省孝感,更名中南軍區臨時第二後方醫院。1952年6月,更名陸軍第六十六醫院。1953年4月,駐河南省漯河[19][20]。1954年6月,改編為陸軍第一五七醫院[18]。1955年7月,遷至湖南省耒陽縣[19][20]。1958年1月,由湖南省耒陽縣移駐廣東省廣州市郊白灰場。1987年,全院有副主任軍醫以上人員48人,設22個臨床和醫技科室。自1960年代初起,醫院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1971年被周恩來譽為「中西醫結合的一面紅旗」。醫院設全軍中西醫結合內科專科中心、廣州軍區肛腸外科專科中心[18]。1996年,被評為三級甲等醫院。2009年8月,移交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附屬一五七醫院[19][20]。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一五七分院[21]。2017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總醫院一五七分院。2021年關閉急診業務及部分門診業務。現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白雲院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