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萊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汶萊關係(馬來語:Hubungan Brunei–China)即是自古以來中國(包括當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汶萊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其開端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由於政治、社會原因,1984年汶萊獨立後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雙方直至1991年才建立邦交,互派大使[2]。
兩國關係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有史家認為福建華人自13-14世紀遷入渤泥(今汶萊)。汶萊自唐代起向中國入貢,而在明代,汶萊蘇丹麻那惹加那入京覲見明成祖,途中患病,雖明成祖盡力搶救,但最終蘇丹仍離世,葬於南京,其墓地是兩國關係的象徵[3]。
1920年代,汶萊發現石油,大批華人遷入汶萊,但清朝和中華民國一直沒有在汶萊設立(正式)使領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與汶萊政府交往甚少,反而讚揚1962年汶萊暴亂是「民族解放戰爭」。1984年,汶萊獨立,可自行制定外交政策,但因對共產主義、華人等敏感議題的考量而未立即與北京建交[3]。1991年9月30日,汶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成為最後一個和北京建交的東盟成員國[4]。
2011年兩國貿易額為13億美元[3],並在建築業、農業和漁業開展合作[5]。中國大陸有企業同意參與汶萊總值1000萬美元的水產和稻米種植項目[6]。
2020年3月30日,華大基因建設的文萊火眼實驗室正式在當地開始運營,該實驗室每日可進行1000人份新冠病毒檢測[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