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沖半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沖半島[1],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南部的一個半島[2],介於北緯26°31′至26°48′、東經119°49′至120°09′之間,由福寧灣、東吾洋與台灣海峽合抱而成,末端與鑒江半島相望。東沖半島擁有170公里的海岸線,是霞浦縣成為福建省海岸線最長的縣份的最主要因素。[3]:98
地理
東沖半島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約28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點箭皇坪山高488.4米,行政區劃上占有霞浦縣北壁鄉、下滸鎮全境和長春鎮大部分,北於長春鎮漁洋垾村與內陸連接,連接處寬約一公里,南至北壁鄉東沖村與羅源縣鑒江鎮相望。東沖半島地形狹長,南北長45公里,海岸線曲折,共170公里,多為基岩海岸,有37個大小港灣,明朝王在晉在萬曆年間出版的《海防纂要》中說福寧州「突出海中,如人吐舌然......獨當東南北三面之海」,文中的「舌」就是對東沖半島的形容。[3][4]
東沖半島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7°C,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4°C,最冷的2月份平均氣溫為7°C[5]。東沖半島年降雨量為1950毫米,最潮濕的6月份降雨量為274 毫米,10月份降雨量最小,為71毫米。[6]
|
歷史
東沖半島得名於半島最南端的東沖村。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溫麻縣建立,東沖半島隸屬於溫麻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起,東沖半島南北以大金山為界,分別隸屬連江縣和長溪縣。此時,東沖半島是鹽業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4]。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東沖半島全境劃入長溪縣,與溪南半島共同隸屬於安東鄉。元朝之後,東沖半島隸屬於福寧州五十三都。明朝時期,東沖半島頻遭海匪劫掠,又受到海禁政策的影響而日趨衰落,其經濟地位逐漸被交溪流域的福安縣一帶取代。宣統元年(1909年),霞浦縣設置大南區(後稱長春區)管轄東沖半島全境,民國25年(1936年)改稱第三區,4年後,分別在東沖半島上設立東滸鎮(今下滸鎮)、長春鄉、京閭鎮、漁江鄉(均在今長春鎮)和東沖鎮(今北壁鄉)。民國32年(1943年),東滸、長春、京閭、漁江、東沖五鄉鎮整並為大南鎮和南江鎮,民國34年(1945年)設立長京鄉、東滸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京、東滸相繼撤銷,歷經沿革後於1984年撤銷長春公社和下滸公社,建立長春鄉、下滸鄉,1986年,下滸鄉分設下滸鎮和北壁鄉。1992年,長春鄉升格為長春鎮。[3]:73-76
旅遊
由於東沖半島海岸線長,港灣眾多,且風景優美、可開發資源多,福建省人民政府於2007年頒布認定東沖半島為第七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擁有高羅海灘、大京沙灘、下尾島等自然景觀,長達96.3公里的「東海1號」風景觀光道縱貫北半島西側的景點名勝[7]。此外,東沖半島也是霞浦縣重要的歷史文化載體,傳臚城堡城牆、大京城堡、法華寺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皆坐落於半島上。[4][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