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區是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原上饒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信州區、廣豐區隔豐溪河為界,東北為玉山縣界,西挨鉛山縣和橫峯縣,北臨德興市,南連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武夷山市。全縣南北最長132公里,東西寬45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0.9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旭日街道吉陽西路1號。
歷史沿革
漢屬豫章郡,東漢建安初(196年—204年),吳析余汗縣東境建置上饒縣,以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得名。
南朝宋年間(420年—479年)復置縣,屬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復併入葛陽縣,十二年(592年)改名弋陽縣。縣地隨弋陽隸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縣,隸饒州。七年(624年),再次併入弋陽縣。又併入弋陽縣。乾元元年(758年)析饒州置信州,析弋陽復置上饒縣,隸屬信州,為州治所。
宋開寶八年(975年),縣屬江南路,信州屬信州郡,為郡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縣屬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為路治所。
明洪武三年(1370年),信州路改稱廣信府,上饒縣隸之,為府治。四年,廣信府改屬江西行中書省,縣隸之。
清屬廣信府,為府治所(今上饒市信州區金龍崗),道光十二年(1841年)改屬豫章道。
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設道,上饒縣隸豫章道。民國十五年廢道,隸於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分設為十三個行政區,二十四年為八個行政區,三十一年為九個行政區,上饒縣均屬第六行政區,治上饒。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置上饒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江西省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饒,5月14日成立上饒縣人民政府,屬贛東北行政區;同日析縣治廣平鎮設立上饒市,隸贛東北行政區,9月隸上饒專區。1960年3月撤銷上饒縣建置併入上饒市,1964年3月恢復縣置。1968年4月12日,成立上饒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縣委、縣人民政府一切權力。1980年12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建制。 2000年10月18日,上饒地區撤地設市,縣隸上饒市。
2019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上饒縣,設立上饒市廣信區[2]。
行政區劃
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皂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和董團鄉。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廣信區常住人口為748265人。
交通
- 320國道過境。
地理
區境中山、低山、丘陵與河谷平原從南北兩端向中部呈階梯狀遞降,大致平行於信江對稱分布,明顯構成南北高、中部低的馬鞍狀地形。南北均為高大的山脈,北部為懷玉山脈,南部為武夷山脈,中部信江橫貫。
中山分布在區境南部和北部,包括五府山、靈山、華壇山等,占全區土地總面積36.2%,海拔1000—1800米,南部最高點五府崗海拔1891.4米。北部最高點靈山天梯峰海拔1496米。靈山山峰切割強烈,瀑布較多。低山主要分布在上瀘、四十八、鄭家坊一帶,占全區總面積13.1%,海拔500—1000米。地形兼有中山與丘陵的特徵,地表溶溝、溶槽、石芽多見,有地下溶孔、溶洞和地下河。
丘陵低丘主要分布在區境中部信江兩側,占全區總面積48.8%,海拔100—500米,多為丹霞地貌,有月岩、南岩、七峰岩等洞穴奇觀。區內河谷平原呈長條狀分布於信江兩岸,寬處達4000—5000米,海拔50—70米,占全區總面積1.9%,主要由河漫灘和河流階地組成,屬侵蝕堆積地貌。區境著名山川是靈山,著名河流是信江。
風景名勝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