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館是乾隆元年(1736年)設置的纂修機構,參修人數達百餘人,至乾隆十九年,編成《三禮義疏》。

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詔開三禮館,以為「《禮記》一書,尚未修纂。又《儀禮》、《周禮》二經,學者以無關科舉,多未寓目。」[1]隨著清廷異族統治秩序的漸趨穩固,加強禮制建設成為迫切之舉,至七月九日,始任命鄂爾泰張廷玉朱軾甘汝來等為三禮館總裁,[2]一時重臣、名儒,如諸錦惠士奇杭世駿蔡德晉吳廷華姜兆錫等,均贊纂修之職參,李紱即由博學鴻詞科躋身三禮館副總裁,發凡起例和搜集《三禮》文獻,[3]另一位副總裁方苞曾就《三禮書目》徵詢李紱意見,李紱則建議輯抄《永樂大典》。

三禮館最早的工作是從《永樂大典》中錄出有關於《三禮》者,[4]此舉亦開四庫全書館輯錄《永樂大典》之先河。後汪由敦尹繼善陳大受彭維新李清植任啟運等又補副總裁。杭世駿於乾隆元年(1736年)中博學鴻詞科之後,入三禮館纂修《禮記義疏》,用功頗多,[5]《學記》、《樂記》、《喪大紀》、《玉藻》等篇,即出其手,至乾隆八年(1743年)杭因考選御史上書直言觸怒高宗被斥罷。全祖望與杭世駿同年考取博學鴻詞科,次年卻力辭方苞邀請他入三禮館而回鄉,但他又推薦另一位禮學大家吳廷華入館。[6]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禮義疏》最後成書。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禮義疏》定本刊刻,包括《周官義疏》48卷、《儀禮義疏》48卷、《禮記義疏》92卷,前後歷時19年,堪稱一時盛舉。《三禮義疏》刊成後,高宗賜國子監,並頒發各直省學政,令士子研習。

清初朝廷為籠絡中原士子,大開文治之門,除三禮館之外,還創辦所謂的實錄館明史館會典館三通館一統志館等。這些館都以大學士任監修總裁官,學士分別兼副總裁和總纂、纂修等職。謄錄官則由各館內從生員中自行挑選,或由官員舉薦。開館期間,館內費用全部公出,並有飯食銀兩則出自總裁、副總裁公費。清高宗大規模纂修《三禮義疏》,開啟清朝禮學振興之風,不少修繕人員在離開三禮館後,仍繼續鑽研三禮,例如杭世駿在館期間於《禮記義疏》的修纂用功頗多,在離開「三禮館」後更傾心於《禮記》一經的搜討和編纂,晚年撰成《續禮記集說》一百卷。又如王士讓撰有《儀禮紃解》、官獻瑤撰有《讀周官》、諸錦撰有《夏小正詁》等都是離館後的私人續作。

惠棟之父惠士奇於乾隆元年(1736年)赴京纂修《三禮義疏》。然其學問不被方苞看重,在三禮館未盡所學,貢獻無多,四年後乃告歸。三禮館學風深刻表現在惠士奇與方苞學術風貌不同。方苞與三禮館同仁多不協,於學術討論,往往流於意氣之爭。[7]乾隆五年(1740年),漢學健將江永應同郡程恂之邀游京師,方苞頗自負,不服江永的學問,曾當面遭到江氏的嘲笑。[8]從三禮館到四庫館的學風轉變,可以淸楚看到從清初到中葉過程中,乾嘉漢學的興起。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