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國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築群,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明思宗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 >中國世界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 >霧島聖/沙盒9
 >中國 >北京市 >昌平區 >十三陵特區 >霧島聖/沙盒9
Quick Facts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明清皇家陵寢
世界遺產
明十三陵
官方名稱Ming Dynasty Tombs(英文)
Tombeaux des Ming(法文)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世界遺產列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i)(iv)(vi)
參考編碼1004-012
登錄年份2000年(第24屆會議
擴展年份2003年、2004年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Close
Quick Facts 十三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十三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40°18′12″N 116°13′55″E
分類古墓葬
時代
編號1-178
認定時間1961年
Close

歷史

永樂七年時,明成祖就派遣官員前往北京周邊尋找陵寢位置[1],並於當年選定陵址,明成祖特意將陵寢所在位置改名為天壽山[2]。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北京[3],並將北京改名為京師[4]。此後,在明代存續期間,除明景帝朱祁鈺外[註 1]的歷代皇帝陵寢均位於明成祖的長陵附近,包括長陵在內共計12座帝王陵寢。這裡是明代的第4處陵址,建造時間要晚於位於安徽盱眙的明祖陵[6]、安徽鳳陽的皇陵(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7],以及南京明孝陵[8]。在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在為自己選擇陵址時,也對整個陵園加以擴建,這次擴建也基本奠定了整座陵園的面貌[9]:36。崇禎五年(1532年),天壽山發生山洪,導致慶陵的寶頂受損[10]。到了崇禎年間,明思宗朱由檢一度準備將自己的陵寢改在遵化馬蘭峪(即今清東陵所在地),但由於清兵入關而作罷[9]:39。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思宗在景山自縊,明朝滅亡[11]。在此之前,明思宗曾在天壽山下營建了一座田貴妃墓,但沒能完成地面建築的建造[9]:39,在李自成起義軍將明思宗的遺體轉移至昌平之後,當地百姓將其葬入田貴妃墓[12]。2個月後,清軍攻入北京,田貴妃墓被清政府被改建為帝陵,並重新命名為思陵,陵內遺骸被重新安葬,至此明十三陵全部建造完畢[13]

風水佈局

Thumb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畫

陵墓列表

More information 埋葬帝王, 陵名 ...
清西陵帝陵列表
埋葬帝王 陵名 下葬時間
Close

各陵結構

陵寢機構

祭祀禮儀

出土文物

研究保護

畫廊

備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