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0 厘米 sK 18重加農炮(德語:Schwere 10-cm-Kanone 18是德意志國防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野戰加農砲。雖然實際口徑是105毫米,但是因為其取代的10 cm K 17加農炮也是以厘米口徑命名,因此延續這種命名方式。20世紀20年代,魏瑪德國陸軍進行了下一代陸軍重型野戰火炮的招標。當時德軍希望下一代的10厘米口徑的野戰加農炮和15厘米口徑的重型野戰榴彈炮能共用同一款炮架:這導致了最終sK 18加農炮和在外觀上十分相似的sFH 18榴彈炮最終進入德軍服役。注意雖然比起sFH 18榴彈炮,sK 18的口徑更小,但其作為加農炮擁有更長的炮管,所以二者最終在重量上非常接近,很適合共用同一款炮架。除此之外,這兩門炮名稱中的18式,是希望誤導外國觀察者認為它們是在一戰期間設計,以規避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武器裝備設計的限制。
對於下一代野戰加農炮的競標在克虜伯和萊茵金屬間展開。研發始於1926年,到了1930年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均成功造出了幾門原型火炮。在德意志國防軍對原型炮進行了長時間測試之後,1934年兩家軍工企業都被宣布中標:最終服役的sK 18加農炮結合了來自萊茵金屬的炮身和克虜伯設計的炮架。
服役後,大部分的sK 18加農炮都被編入獨立炮兵營中,作為軍級或者集團軍級火力使用,但是也有和sFH 18榴彈炮一起編入師屬炮兵營的情況。由於擁有極佳的炮口初速,sK 18加農炮也有被作為重型反坦克炮使用,特別是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作為坦克炮的sK 18加農炮也被安裝在實驗性的大麥克斯式自行火炮上。
在1939年二戰爆發之後,希特勒要求將sK 18的射程提升到21千米。克虜伯通過加長炮管的方式,成功讓新的sK 18/40加農炮的炮口初速提升到了905米/秒,並擁有21,150米的最大射程。由於新的火炮擁有6.30米的炮管(60倍徑),其重量提高了不少,開火狀態下有5720千克, 運輸狀態下有6440千克。德意志國防軍認為這些火炮過重,所以對其缺乏興趣。sK 18/40加農炮一共只在1940年生產了九門。[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