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鑽石開採、貿易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比爾斯(英語:De Beers)集團是一家南非-英國跨國公司[2],專門從事鑽石行業,包括開採、開發、零售、刻字、分級、貿易和工業鑽石生產。公司活躍於鑽石礦的露天開採、井下開採、沖積開採和海岸開採,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和加拿大採礦,在35個國家開展業務。集團還在塞拉利昂運營手工採礦業務。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0月13日) |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6年10月13日) |
從1888年成立到21世紀初,戴比爾斯控制了全球80%到85%的鑽石原石分銷,被視為壟斷企業。[3] 截至2000年,該公司對全球鑽石供應的控制下降到63%。[4]
戴比爾斯由英國商人塞西爾·羅茲創辦於1888年,出資人包括南非的鑽石巨頭阿爾弗雷德·拜特(英語:Alfred Beit)和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5][6][7] 1926年,歐內斯特·奧本海默被選為戴比爾斯董事[8],這位南非商人曾與美國金融家J·P·摩根共同創立了英美資源公司。[9] 奧本海默建立並鞏固了戴比爾斯在鑽石行業的全球壟斷地位,直到他1957年去世。此間他也捲入許多爭議,包括價格操縱和托拉斯行為,並因為在二戰期間未向美國提供軍需的工業鑽石受到指責。[10][11]
2011年,英美資源以51億美元(32億英鎊)的價格收購奧本海默家族持有的40%的戴比爾斯股份,結束了奧本海默家族對公司長達80年的持有。[12]
2024年5月,英美資源宣布有意剝離或出售戴比爾斯。[13]
戴比爾斯的名字源於南非的荷蘭定居者戴比爾斯兄弟。1871年,他們在奧蘭治自由邦波舍夫區買下名為「前景」(荷蘭語: Vooruitzicht)的農場,不久後有人在農場土地下挖到鑽石,挖礦人蜂擁而至,他們無力抵擋闖入者,將農場轉售給商人阿爾弗雷德·艾伯登。前景農場的土地上誕生了兩個成功的鑽石礦:金伯利礦和戴比爾斯礦。[14]
1869年,83.5克拉的鑽石「南非之星」在奧蘭治河附近的霍普敦發現,引發鑽石熱潮,[15][16] 塞西爾·羅茲向挖礦者出租水泵,由此發家。[17][18]他將利潤用於收購小型鑽石礦的採礦權,很快擴張成為獨立的採礦公司。[19] 他又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得到投資,進行業務擴張。1888年,巴尼·巴爾納托 (Barney Barnato) 與塞西爾·羅茲名下的多家公司合併,創立了戴比爾斯聯合礦業公司,在當時壟斷了南非全國的鑽石礦開採[19][20][21]。1889年,羅茲和倫敦的珠寶業財團Diamond Syndicate達成戰略協議,後者每年以議定的價格向戴比爾斯購買固定數量的鑽石,從而控制鑽石產出、穩定價格。[22][23] 該協議的成功性很快得到證實——例如1891-1892年鑽石市場不景氣,雙方很容易地削減了產量,維持了價格的穩定。[24]羅茲很擔心這個新形成的壟斷格局被打破,1896年他對眾股東說,公司「唯一的風險就是外面又開出新的鑽石礦,人的本性就會讓他們沒命地工作,讓我們大家都受損。」[22]
第二次布爾戰爭使戴比爾斯聯合礦業公司陷入麻煩。戰爭甫一爆發,金伯利市就被圍困,危及公司價值連城的鑽石礦。羅茲趕在圍城之前搬進金伯利,以此向英國殖民政府施加政治壓力,促使其投入更多軍事資源解除圍困。儘管與軍方存在分歧,[25] 羅茲還是將公司全部資源交給駐防部隊支配,用於生產彈藥、防禦工事、一列裝甲列車和名為「塞西爾長管炮」(英語:Long Cecil)的火炮。[26]
1898年,德蘭士瓦省比勒陀利亞附近的農場發現了鑽石,隨後開出Primier鑽石礦。Primier礦於1902年登記註冊,1905年,這裡挖出了迄今最大的天然原鑽庫里南鑽石(2003年,Primier礦更名為庫里南礦)。[27] 然而該礦礦主拒絕加入戴比爾斯的礦業壟斷聯盟,而向兩家獨立的鑽石商伯納德·奧本海默和歐內斯特·奧本海默出售鑽石,這削弱了戴比爾斯的市場地位。[28] 鑽石權威、1908年成為戴比爾斯董事長的弗朗西斯·歐茨當時對Primier礦以及德屬西南非洲發現的新鑽石礦不以為然。[29] 然而這些新礦的產量很快和戴比爾斯旗下礦場的總出產量持平。歐內斯特·奧本海默成為倫敦珠寶業財團在當地的代理,不到十年當上金伯利市長。奧本海默很清楚戴比爾斯成功的核心道理,他在1910年說:「常識告訴我們,提高鑽石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也就是減少產量。」[30]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庫里南礦最終併入戴比爾斯。到1902年羅茲去世時,戴比爾斯已控制了全球90%的鑽石產量。1926年,歐內斯特·奧本海默通過購買股份進入公司董事會成員,[28][31][32] 1929年接任戴比爾斯董事長。[33] 奧本海默非常關注1908年在德屬西南非洲發現的鑽石礦,擔心供應量增加會導致鑽石充斥市場、價格下跌。
1930年代初期,戴比爾斯進行的研製試驗很大程度上開創了金剛石鑽頭在地質鑽探中的使用,而這一創新也部分促成了後來的自由邦淘金潮。[34]
1955年5月,歐內斯特·奧本海默成立了新的總部,統合了英美資源集團和戴比爾斯集團的業務。[35] 1957年11月歐內斯特去世後,兩個集團的經營權交給他的兒子哈里·奧本海默。[36] 哈里治下,公司業務擴展到多個國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葡萄牙、贊比亞和坦桑尼亞。[37] 在南非,哈里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認為它阻礙了經濟增長。[38] 儘管如此,戴比爾斯仍然因在種族隔離時期從既有體制中獲利而受到批評。[39] 到1973年,英美資源集團和戴比爾斯集團占南非國民生產總值的10%和出口的30%。[40]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戴比爾斯嘗試秘密進入美國鑽石市場,但在1975年不得不剝離其美國資產,以避免違反美國反壟斷法的風險。[41] 哈里·奧本海默於1982年12月辭去英美資源集團和戴比爾斯集團董事長和董事職務。[42]
自20世紀以來,戴比爾斯公司用各種手段維持其在國際鑽石市場的支配地位。[19][43] 它先是遊說獨立生產商加入自己的渠道壟斷,如果對方不從,它就向市場大量投放與這些廠商產品類似的鑽石,壓低該品類的價格,削薄廠商利潤。它還收購、囤積其他生產商出產的或生產過剩的鑽石,通過限量供應來維持價格。[44] 在鑽石價格自然下跌時,例如大蕭條時期,戴比爾斯也收購市面上的鑽石,再通過收縮供應來使鑽石價值回升。[45]
2000年,由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生產商決定在戴比爾斯渠道以外分銷鑽石,[19][43] 以及圍繞「血鑽」的負面宣傳日益增多,戴比爾斯不得不通過限制銷售自身開採的產品來保護其形象。[46] 戴比爾斯的商業模式因此發生改變。[44]
更加分散、競爭激烈的鑽石市場,更高的市場透明度和流動性,[47] 導致戴比爾斯在1980年代高達90%的鑽石原石市場份額下降到2019年的29.5%。[48]
2011年11月,奧本海默家族宣布將其在戴比爾斯的全部40%股份出售給英美資源集團,後者對公司的持股因此提高到85%(其餘15%由博茨瓦納共和國政府持有)。[49] 該交易價值32億英鎊(51億美元)現金,結束了奧本海默家族對戴比爾斯長達80年的所有權。[50][51]
2020年,戴比爾斯公司發表了一份價值觀變革的聲明,向世界承諾不再使用奴工。[52]
在博茨瓦納戴比爾斯通過Debswana公司與博茨瓦納共和國政府合作開發鑽石礦,雙方各占50%的股份。在納米比亞以相同的方式與納米比亞政府開發,公司名稱是Namdeb。而在南非戴比爾斯通過占74%股份的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DBCM)公司進行開發,其餘26%的股份由Ponahalo投資公司占有。在2007年戴比爾斯開始在加拿大西北部的Snap Lake Mine進行生產,這是該公司首次在非洲以外進行開採。在2008年7月它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Victor Mine開始了開採。
該公司的粗加工鑽石貿易都是通過DTC(The Diamond Trading Company)公司進行的,該公司在南非、博茨瓦納、納米比亞、英國通過合資和獨資形式進行運作。以貿易額計算,所有來自不同國家的DTC公司進行了全世界大約40%的鑽石貿易。
戴比爾斯的所有子公司和關聯公司在全世界五大洲擁有大約兩萬名員工,在非洲有大約一萬七千名員工。約有7000人在博茨瓦納工作,超過7100人在南非工作,3800人在納米比亞,700人在加拿大,800人在勘探部門。
戴比爾茨投資公司(De Beers Investments)是由在盧森堡註冊的戴比爾斯公司(De Beers Societe Anonyme, DBSA)控股的私人企業。投資公司的股權結構為:Anglo American plc占45%,奧本海姆家族占40%,博茨瓦納政府占15%。DBSA是戴比爾斯集團的管理公司。
戴比爾斯的公司群在鑽石貿易的價值鏈上占據了重要位置,這些公司有:
DTC進行了戴比爾斯集團的粗加工鑽石的銷售和貿易部分的工作。該公司負責對鑽石進行分揀、定價以及銷售,以貿易額計算,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進行了全世界大約40%的鑽石貿易。現在,DTC共擁有南非的DTCSA,博茨瓦納的DTCB,納米比亞的NDTC和英國的DTC四家獨資或者合資子公司。
由DTC銷售的鑽石,大部分都來源於戴比爾斯所擁有的位於南非和加拿大的採礦公司,其他則來自於和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政府合資的採礦公司。
在倫敦、金伯利、Windhoek和Gaborone的技師將為DTC採購商從尺寸、形狀、品質、顏色這些方面將粗加工鑽石分為大約一萬兩千個不同的類別。DTC及其合作夥伴一共向79個採購商出售粗加工鑽石。採購商每年會到倫敦、金伯利、Gaborone和Windhoek進行十次看樣採購活動。2007年DTC的銷售額是59億美元。
DTC不斷發展鑽石加工技術,並且在英國運營了一家研究開發中心,以此來支持DTC在粗加工鑽石各方面業務的技術領先地位,滿足採購商的業務需求,同時也為DTC採礦國家的合作夥伴提供下游產業的支持。
戴比爾斯要求自己的採購商要遵循戴比爾斯操作規則(De Beers's Best Practice Principles),這些規則從商業、社會、環境責任等方面定義了一系列客觀的行為準則。操作規則確保了戴比爾斯集團公司、採購商以及相應的第三方在倫理、法律、職業、社會和環境方面,都進行着合理的運作,都符合了金伯利宣言。
在2001年,戴比爾斯與法國奢侈品公司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該公司獨立運作,經營戴比爾斯鑽石珠寶。
這家名為「戴比爾斯鑽石珠寶」(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 Ltd)的公司主要銷售鑽石珠寶。第一家專營店於2002年在倫敦Old Bond大街作為品牌旗艦店開張。一年後,該品牌拓展到了亞洲,在日本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在美國的紐約第五大道和比弗利山的Rodeo Drive,戴比爾斯於2005年各開了一家零售店。到了2007年戴比爾斯在美國的零售店遍布拉斯維加斯、休斯頓和佛吉尼亞州的邁凱倫,同時戴比爾斯也積極嘗試在電子商務方面通過網站進行更多銷售。目前全世界各地的戴比爾斯零售店地址如下:
2017年3月23日戴比爾斯向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收購回自家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50%的股權。自此,戴比爾斯100%控股該品牌的零售業務。
歐洲
亞洲
|
中東 美國
|
加拿大
|
|
|
在上個世紀,戴比爾斯在提升消費者對鑽石的需求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鑽石業中一個最有效的市場策略是將其作為愛和承諾的象徵。
一位年輕的廣告文案編寫人Frances Gerety,在1947年創作出一句經典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譯作「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當時她在一家名為N.W. Ayer & Son廣告公司工作,是DE BEERS廣告小組的成員之一,晚上她苦思冥想一句廣告詞,她最終在一張紙上寫下`A Diamond Is Forever',第二天,她再看放在床頭柜上寫有這句話的紙時,她說:「我找到它了(I got it)」。
在2000年,《廣告時代》提名「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為20世紀最佳廣告語。
另一個成功的舉措包括推出「永恆之戒(eternity ring)」(作為持久愛慕和感動的一個象徵)「三部曲之戒(trilogy)」(代表了一段愛情關係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右手之戒(right hand ring)」(女士購買並佩戴,以作為獨立的象徵)
戴比爾斯被廣泛熟知源自那部電視廣告,其中有愛侶佩戴鑽戒的剪影,和那首Karl Jenkins的Palladio之歌。
戴比爾斯已在香港,印度,日本發布永恆印記鑽石。根據公司介紹,永恆印記鑽石,即是「天然,未經加工,高品質原料,由精心挑選的專業鑽石切割師切割並刨光」。永恆印記鑽石均刻有標識及獨一無二的認證編碼。這些標刻只有0.05微米深,並應用戴比爾斯在英國梅登海和比利時安特衛普開發的技術。
從2001年起,美國各州和聯邦法院陸續收到了若干針對戴比爾斯的起訴。訴訟指控美國戴比爾斯公司非法地壟斷了鑽石供應,並且參與了調整、提高、控制鑽石價格的行為。與此同時,也有針對誤導廣告的指控。儘管戴比爾斯否認了自己違法了任何法律,但是在2005年11月,該公司聲稱他們與控方達成了一項針對其在美國公司的民事和解協議。在2006年3月,三項其他民事指控也被添加到了前一年11月和解協議中。在2008年四月,戴比爾斯確認了新澤西州的聯邦地方法院檢察官Chesler已經裁決批准了一項和解協議,該協議要求戴比爾斯支付總額為兩億九千五百萬美元的款項,為1994年1月1日到2006年3月31日之間購買了鑽石珠寶的符合規定的消費者進行補償。
在2004年戴比爾斯被判從1994年起與通用電氣共同操縱工業用鑽石價格有罪,需要向美國司法部支付一千萬美元的罰金。
在2006年2月,戴比爾斯因法律問題被歐盟委員會裁決不得從Alrosa公司購入粗加工鑽石,有效期直到2008年底。在2007年1月,歐盟委員會裁決所有針對DTC公司的供應商選擇策略的抗議提案均為無效。
在2018年,向來堅持賣天然鑽石的戴比爾斯開始銷售合成鑽石。因為隨著中國的合成鑽石技術進步,成本逐漸下降。報導中引業者評論可能是戴比爾斯企圖讓消費者覺得合成鑽石是廉價品,從而區隔出天然鑽石和合成鑽石的市場,維持天然鑽石價格。[53]
在20世紀90年代,戴比爾斯在整個非洲只會採購經過渠道鑑定其貨款沒有被用來資助反政府武裝的裸鑽。儘管作為主要的鑽石貿易商,戴比爾斯仍然保持了自身沒有交易戰區鑽石的口碑。到了1999年,在零容忍政策的驅使下,戴比爾斯停止了一切的合法鑽石收購之外的貿易活動,使得該公司可以確保自己所有的鑽石貿易都沒有被用於進行戰爭。
在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標誌性的聯合國決議,將要制定一項國際間的裸鑽認證體系。到2002年11月,經過政府間、國際鑽石業界以及各個國家的不同組織的協商和談判,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創立,這項認證規定了裸鑽生產和貿易的一系列準則,自2003年起生效。
戴比爾斯聲稱該公司銷售的鑽石100%沒有來自戰爭地區,並且符合交易國法律、金伯利進程認證體系以及該公司自己的操作規則。金伯利進程幫助了戴比爾斯重新恢復其業界聲譽,並且也從另外一方面遏制了過度開採。
在博茨瓦納,有一種由來已久的批評聲音,是關於採礦企業戴比爾斯為了開採鑽石資源,而將叢林土著居民遷至別處的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鑽石資源被發現的時候,叢林土著居民就面臨着來自政府的威脅。Survival International組織相信有一個部落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萬年,他們認為如此舉動將是一場種族清洗,因此該組織進行了一些抗議活動。因為土著居民的狩獵和採集活動已經完全不適宜社會發展,他們的存在也並不利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於是這些居民們就被當地政府施以壓力,被迫離開他們的保留地。政府為了驅逐他們,切斷了供水,增加了賦稅,甚至還有罰款、毆打和酷刑。一些國際名模,比如Iman, Lily Cole和Erin O'Connor,他們曾經為戴比爾斯的鑽石產品進行過廣告,但是後來意識到了與日俱增的醜聞,現在開始調頭支持對遷居行為的抗議。
戴比爾斯公司每年都會發布由Maplecroft諮詢公司協助進行的「年度股東報告」。該報告陳述了戴比爾斯公司的運營、經濟、道德、員工、社區、環境、一系列案例、進程、以及相關的互聯網網站。報告首次在2006年發布。經過Ethical公司雜誌的評價,其結果是「透明的但不具有很好的可讀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