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816地下核工廠,也稱816工程,全名「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後處理工程」,是中國原來的一座地下核燃料工廠,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的深山中。[1][2]
此條目需要擴充關於更多細節;多方觀點的內容。 (2017年9月24日) |
816工程遺址 | |
---|---|
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直轄市級) | |
地址 | 涪陵區白濤街道 |
時代 | 1966年-1984年 |
編號 | 187 |
認定時間 | 2009年12月15日 |
816工程遺址含烈士陵園、幹打壘房等,文物遺址年代為1966年-1984年,2009年12月15日被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3]。
1965年初,選址勘測組開始尋找合適地點。根據已逝原816廠總工程師寧志敏的回憶,當年選址小組曾提出過三個備選地點。第一個是川西洪雅縣羅壩區,第二個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第三個是重慶涪陵的白濤鎮。由於白濤鎮背靠水量充足的烏江,隱蔽於群山環繞之中,核工業部最終決定在重慶涪陵白濤鎮尖子山修建816工程。工程定址白濤鎮後,這個地名便從中國地圖上消失了[4][5]。
項目於1966年開始施工,曾經有六萬名工人參與施工,投資達7.4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6]。洞內最大的洞室是核反應堆大廳,它總長21公里,分為9層,高達79.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體[7],目的是使中國在高強度核戰爭中被攻擊後還能保持核工業生產力和技術性人才,以便進行後續反擊,當時主要規劃生產核武器原料鈈239。
1981年4月,工程被確定緩建,但10月又接到了國務院恢復816廠施工的批示,重啟資金2.25億元人民幣[8]。
1982年5至6月,816工程再次接到中央的緩建指示。緩建通知兩年後,該工程被正式停建。816廠後來在「軍轉民」的浪潮中轉型為「重慶建峰化工總廠」,爭取到了大化肥的項目[9],改為化肥廠。該工程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家戰略調整而停建,停建時已完成原定計劃規模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10],四座反應堆,數千個燃料棒床以及控制中心,並建造了儲存核材料的照射池。洞體總建築總面積10.4萬平方米,長約20餘公里,共有大型洞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豎井更是多達130多條,其中不少可供大卡車行駛。山頂突出一根高達150米的煙囪,是專門為地下核工廠修建的排風洞,成為唯一露出地表的標誌物。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共有一百多名官兵犧牲[11],其中76名烈士被安葬距洞口3公里處的「一碗水」烈士陵園,他們平均年齡僅21歲。[12][13]
2002年4月8日,國防科工委以科工密辦(2002)14號文同意816洞體的解密[14]。2010年4月,816工程遺址開放一般旅行團進入觀光[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