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熱衣原體學名Chlamydia psittaci[1]又稱貓衣原體鸚鵡熱披衣菌,是一種致命性細胞內細菌,該細菌可能會引起特有種衣原體病、哺乳動物流行病鸚鵡熱鳥類是鸚鵡熱衣原體的載體,因為它們以各種受感染動物的碎屑為食,而且還能接觸到這些受感染動物。鸚鵡熱衣原體在鳥類體內有潛伏期,若是遇到壓力,則疾病症狀就會出現。鸚鵡熱衣原體潛在的宿主包括野鳥、家禽以及家豬。鸚鵡熱衣原體可以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傳播,感染途徑有吸入、接觸或攝入英語Ingestion。鸚鵡熱衣原體對屠宰場工人和與鳥類接觸的人來說是一大隱患。鳥類和人類罹患鸚鵡熱後一開始會出現流感樣症狀英語Influenza-like illness,後來會發展成為危及生命的肺炎

Quick Facts 鸚鵡熱衣原體, 科學分類 ...
鸚鵡熱衣原體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衣原體門 Chlamydiota
綱: 衣原體綱 Chlamydiia
目: 衣原體目 Chlamydiales
科: 衣原體科 Chlamydiaceae
屬: 衣原體屬 Chlamydia
種:
鸚鵡熱衣原體 C. psittaci
二名法
Chlamydia psittaci
異名
  • Chlamydophila psittaci
Close

鳥類中的鸚鵡熱衣原體通常會引起全身性疾病英語Systemic disease,也會引發無症狀或嚴重、急性或慢性病,並伴有間歇性的排泄[2][3][4]。鳥類中的鸚鵡熱衣原體會感染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巨噬細胞,最終會發展為敗血症,細菌會集中在大多數器官、結膜和胃腸道的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中。它也可以通過傳播。當鳥感染鸚鵡熱衣原體後,壓力通常會引起非常嚴重的症狀,導致鳥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和死亡。

歷史

1879年,瑞士首次發現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疾病,即鸚鵡熱,當時瑞士發現有7個人在接觸熱帶寵物鳥後患上肺炎。當時致病病原體尚不清楚。1929年至1930 年冬季,美國和歐洲爆發鸚鵡熱疫情,當時該疾病的死亡率為20%,孕婦死亡率達80%。當時人們發現是有人接觸了從阿根廷進口的亞馬遜鸚鵡後感染了這種疾病。儘管人們於1930年發現鸚鵡熱衣原體是引發鸚鵡熱病原體,但直到20世紀 60年代人們通過電子顯微鏡才發現鸚鵡熱衣原體是一種細菌。 [5]

治療

四環素大環內酯類藥物可治療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疾病,但兒童或孕婦不應使用四環素。病人在服用四環素時應避免食用或飲用乳製品[6]。這些藥物可以通過靜脈注射口服給藥的方式進入病人體內。在病人退燒後,應繼續治療10-14天。病人還可以服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病人應避免接觸大麻煙草燃燒後產生的煙霧(吸煙)。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