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輸閩南語kiaⁿ-su英語Kiasu),源自閩南話,意思是「怕輸」,怕事事都落後於人[1][2]。後來在新加坡衍伸許多用法,也被認為是新加坡的國民迷思(national fixation)之一[3]

Quick Facts 漢字, 白話字 ...
驚輸(Kiasu)
漢字 驚輸
白話字 kiaⁿ-su
台語羅馬字kiann-su
Close

語源

驚輸(kiasu)源自閩南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怕輸」。在同樣使用閩南語的臺灣,「驚輸」就是「怕輸」,並無特別的意思,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亦未收錄此字。

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福建話中,此字衍伸為表示害怕失去或表示吝嗇、自私(的態度),常被用來形容害怕沒有拿到最好的、害怕失敗的人,或常被用來指在每一次交易中總想占大頭、占每一次競爭中都想占先的渴望,其中暗含了對其貪婪、自私、粗魯等的影射[4][3][5]

用法

這個詞語在新加坡很常用,並由新加坡式英語使用者引入英語當中,常用於形容那些由於害怕錯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慮而自私的行為。該詞的英文Kiasu見諸正式場合最早追溯到1990年新加坡的議會文件,原句是在講希望政府不要患上其呼籲大家反對的驚輸綜合症(Kiasu Syndrome)[6]。常被一同提及的類似詞語還有驚死英語kiasi(害怕死)[2][7]

影響

驚輸心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有些人說這一心理使得一切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但也有人說這種心理會導致社會殘酷無情[8]

以下行為被認為歸因於這一心理:

  • 吃自助餐時明明餐盤已經滿出來了,但是還是要繼續加東西,生怕自己吃得不夠多;
  • 新加坡地鐵上,人們蜂擁入車廂,絲毫不顧裡面還有人要出來;
  • 行車到最後一刻才變道,防止別人占用自己現在的道;
  • 關掉電梯門,防止別人進來;
  • 不樂意分享知識,以使得自己保持領先……

此外,這種心理使得人們傾向於避免一切風險,這反映在不少新加坡的初創企業身上[9][10]

流行文化

在新加坡,「驚輸先生」(Mr. Kiasu)是一名知名的漫畫人物,出現在新加坡街頭和政府宣傳品中。其凡事爭第一、貪便宜的性格被認為反映了新加坡人的生活側面,並被認為暗含了新加坡對冒險與開拓精神的缺乏所造成的被動[11]。儘管驚輸原來有貶義內涵,但卻被部分新加坡人引以為傲[12]。但也有人認為,驚輸先生扭曲了新加坡人的形象[7]。新加坡有專門的家長網站,名為KiasuParents(意即驚輸家長)。網站供16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的家長交流與合作。驚輸文化被認為促進了新加坡的教育,強化了其高等教育競爭力[13]。1993年,新加坡為去除「Kiasuland(驚輸之地)」這一稱號,將這一年新加坡國家禮貌運動英語National Courtesy Campaign (Singapore)的主題定為「如果我們有時只能看到我們自己(If we could only see ourselves sometimes)」[14]

新加坡歌手陳奐仁在2017年發行的專輯《差不多人生》中就有歌曲名為《驚輸》[15]

2014年,香港占領中環活動失敗後,該詞被律師任建峰所使用,其在蘋果日報上發文指出,香港人不必嘲笑新加坡人的驚輸,持有普世價值就不怕輸[16]

參見

參考資料

參閱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