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型人格障礙症[2][3]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SzPD或ScPD,中國大陸譯分裂樣人格障礙[1],中國大陸簡稱分裂樣人格[4],又譯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5],俗稱「孤獨性格[4][6]),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譯為「分裂型人格障礙」,但該名稱多指另一種表現出輕度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本條目不採用。這兩種疾病中文譯名混亂,原文名稱也相近,閱讀文獻時需留意英文名和具體症狀,以免混淆[註 1]

分裂樣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其特徵在於對社交互動缺乏興趣[7] ,傾向於選擇獨自或封閉的生活方式、偏好隱匿,有疏離感、情緒冷淡以及對外在世界持有冷漠態度。受影響者可能無法和他人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並沉浸於豐富細膩、純粹內在的幻想世界。[8][9] 此外,SzPD的特徵還包括言語生硬、對多數活動不感興趣、感覺自己是「人生的旁觀者」、無法容受他人對自己的情感期望、對表揚或批評無動於衷、具有無性戀取向、擁有獨特的道德觀念或政治見解等。[10]

一些心理學家爭論類思覺失調型人格障礙的定義由於文化偏見而具有缺陷:「分裂性人格者被醫療化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相對數量少。占人口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傾向於假設自己的心理狀況正常並將差異等同於病態」。因此「所謂的分裂人格只是美國心理學協會將正常人類差別病態化的又一公開例證。」[11][12][13]

跡象和症狀

具有分裂人格的人通常對人疏遠而冷漠,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大多數被診斷為SPD的人都有建立個人關係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缺陷,有可能在令人不快的處境裡表現得十分被動,與人交流簡短而冷淡。由於缺乏有意義的交往,SPD患者通常不能發展出與其他人相處好壞程度的準確自我評估。[14]

這種評估被認為對人的自我認知、評判個人行為在社交場景中所造成影響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D. Laing英語R. D. Laing提出「不被注入人際現實,人的自我形象就會日益空虛並蒸發掉,最後導致不真實感。」[14]

當個人空間被侵犯,分裂人格者會有窒息感,並感到有使自己從中解脫獲得獨立的必要。如果分裂人格者的伴侶感情親密需要很少,他們會感到很輕鬆。有人提出,分裂人格者想躲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負面的情感、親密感自我表露英語Self-disclosure[15]

這意味着分裂人格者有可能與他人建立基於智力、身體、家庭、職業或娛樂活動等的人際關係,只要這種關係不要求或強迫其產生親密感。唐納德·威尼科特對這種調節人際關係的需要解釋為分裂人格者「會按自己的喜好而不是他人的一舉一動進行人際交往」。如果無法達到這點,他們則寧願獨處。[16]

儘管有人認為分裂人格者自鳴得意,也不注意他們自己的感受,許多人格分裂者還是能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一些治療中的人格分裂者感受到生活離他們而去,或者自己生活在貝殼之中。他們像是錯過了班車,在一個遙遠的視角觀察生活。[17][18] 亞倫·貝克和Freeman認為,分裂人格者認為他們是生活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19]

分裂人格者傾向於將人格的單一功能分成幾個部分。所以,分裂人格者的所思所為之間沒有太多明顯的聯繫。結果就是,他自己身體接觸外界時產生的情感會大大減少。 [20]

人們也觀察到,分裂人格和創造力也有關聯。[21][22][23]

隱秘的分裂人格者

許多事實上的分裂人格者能表現出迷人、精於社交的特點,與DSM-IV和ICD-10對分裂人格的定義描述的表面特徵產生矛盾。[24] Klein將這類人歸為「隱秘的分裂人格者」[24],外部表現為可交往、對人感興趣、有參與精神和互動行為但保持感情上的孤僻,「隱居」在安全的內部世界裡。

對外部世界的躲避或疏離是分裂病理學的典型特徵,可能以「經典」(classic)或「隱秘」(secret)的形式出現。經典分裂人格與DSM-IV提供的分裂人格的描述相符,但由於客觀外部觀察往往無法與病人的主觀內部世界匹配,它也常常作為一種隱秘的內部狀態。Klein因此警示人們不應錯過隱秘的分裂人格者:由於病人與外界現實的防禦性、補償性互動,人們往往無法觀察到病人內心的掙扎。他提出察覺病人對親密感的抗拒只需詢問其主觀感受。[24]

「隱秘」分裂人格可以追溯到1940年Fairbairn對「分裂人格表現癖」的描述中:分裂人格者有能力表達大量情感並建立可觀的社會聯繫,但在感情上既不付出也毫無損失。由於只是「扮演一個角色」,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參與其中。「分裂者否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力圖保留其人格完整,不作妥協。」[25]對「隱秘」分裂人格的更多描寫來自於 Masud Khan英語Masud Khan,[26] Jeffrey Seinfeld[27] 他寫道:「分裂人格者也希望參與社會活動、建立人際關係。但是,他們只是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全身心參與,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拒絕了這個角色。」

Masud Khan英語Masud Khan對隱秘分裂人格者作了進一步研究[28];Jeffrey Seinfeld[29]與Philip Manfield[30]描述了一個明顯具有分裂人格的人,「享受」定期公開演講但在觀眾嘗試與他進行情感交流時感到困難。[31] 這些例子暴露出單獨依靠外部行為觀察來評估某人精神狀況的不足。

逃避型依附模式

分裂人格究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障礙還是一種逃避型的依附模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是受爭議的。如果SPD僅為需要更大感情距離的依附模式,那麼人們在社交中展示出的問題反應可能部分源於社會輿論的指責。迄今不同來源都證實SPD與逃避依附模式具有相同點,[32]並留下研究者如何在未來的診斷手冊或治療過程中更好應對分裂人格者的問題。需要注意的區別是,分裂人格者不主動尋求社會交往僅出於興趣缺乏,而逃避型依附模式渴望交往但害怕受拒。

分裂人格者的幻想

一種病態的對於幻想和內省法的依賴一般可以看做對社會的自戀性退卻英語Narcissistic withdrawal。因此,幻想就促成了自我流放,儘管這種幻想對於分裂人格來說,比逃避來得複雜的多。[33]:p. 64

想象是他們和世界聯繫、互動的方式。它是關係的替代,但是儘管如此,它還是過於理想化的、防禦性的、補充的機制。這是僅通過自我實現的,它並不會受到和真實的人和事的情感聯繫的影響,例如危險、焦慮。[33] Klein將它解釋為自我為了和他人建立聯繫而做的掙扎。想象讓人格分裂者認為他們和外界還有聯繫,他們和別人建立的關係還沒有危機。[33] Laing[34] 、Winnicott 和 Klein[33]:p. 64對於人格分裂的這種視角做了詳細闡述[35]

分裂人格者的性行為

分裂人格者通常較性冷淡,但卻不一定患性感缺失病。對獨處和疏離的偏好可能導致他們對性的要求表現得比非分裂人格者更少。與他人進行性行為通常使分裂人格者感到個人空間被侵犯,所以他們普遍感覺自慰禁慾比性行為時需忍受的親密感更容易接受。[36][37] 但也有值得注意的例外,有些分裂人格者可以與他人進行偶爾甚至經常的性行為。[38][39]

Harry Guntrip[40]:p. 303 描述了一些婚後分裂人格者涉入的「秘密性關係」,作為一種減少單段感情所需親密感的嘗試。這種觀點也和卡倫·霍妮的「放棄人格」(resigned personality)不謀而合,即患者可能認為「作為長期交往的性行為太親密」,「轉而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以滿足需要」,「將關係限制於單純的性接觸但不與伴侶分享其他經驗。」[41]紐約大學社會福利工作教授Jeffrey Seinfeld,出版了一項對SPD的研究[42],詳細描述了一種表現為性濫交的「分裂者的饑渴」。他給出了一位分裂人格女士的例子:她會秘密出席各種酒吧結識男人以獲得無感情參與的性滿足來減輕她的饑渴和空虛。

Salman Akhtar更準確地描述了這種或公開或秘密的性行為的相互作用;他沒有遵循將分裂人格者分為有性或無性戀的狹隘的觀點,提出儘管它們具有相反特點但可能同時存在於個人行為中[43]。 對分裂人格者準確的臨床描述因此必須包含表面特徵:「無性戀、有時禁慾、無感情興趣、厭惡有關性的八卦和影射」與隱秘的行為:「偷窺和觀看色情材料的興趣、易受情愛妄想的侵害、有強迫手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變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傾向」,[43]儘管任一特點都不能適用於所有分裂人格者。

發病原因

一些證據顯示,SzPD受一些相同的基因、環境因素影響。如果一個人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病史,那麼他的患病風險就會增加。雙生子研究表明,SzPD是遺傳性的。除此之外,研究表明[44][45] ,SzPD的遺傳率大約在50%-59%。參與這項研究的蘇拉·沃爾夫英語Sula Wolff表示:SzPD是「與生俱來的,很有可能是由基因控制的[46] 」。

產前孕婦營養不良, 早產以及出生體重低下都被認為在SzPD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此外,額葉出現創傷性腦損傷的人也可能導致SzPD的發作。[47][48][49]

其他研究發現,極度完美主義,[50]而苛刻的教育方式或冷漠、忽視、疏遠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導致SzPD的發作。

診斷標準

DSM-5

SzPD的特徵為一種疏離社交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情感表達受限的普遍模式。其起始不晚於成年期早期,存在於各類背景下,表現符合如下四項(或更多)症狀:

  • 不欲求也不享受親近的人際關係(包括成為家庭的一員)
  • 幾乎總是選擇獨自活動
  • 對與他人發生性行為興趣很少或不感興趣
  • 很少或幾乎沒有活動能令其感到有樂趣
  • 一等親外,缺少密友或知己
  • 對他人的讚美或指責都顯得無所謂
  • 表現為情緒冷淡、疏離或情感平淡

除此之外,該人格障礙並非僅僅出現於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特徵的雙相或抑鬱障礙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病程中。且該人格障礙不能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的生理效應。[1]

ICD-10

根據ICD-10,確診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首先需要滿足人格障礙(F60)的基本條件。其次,必須滿足以下至少四項:

  • 極少能從活動中得到樂趣
  • 感情冷淡,漠不關心
  • 拙於表達正面或負面的感情
  • 對於他人的表揚和批評無動於衷
  • 性冷淡
  • 喜歡獨處
  • 過度沉迷於幻想和自我反省
  • 沒有或幾乎沒有親密的朋友,且不渴望親密關係
  • 社會傳統習俗不屑一顧

Guntrip 標準

馬斯特森研究所的臨床主任拉爾夫·克萊因根據哈里·甘特里普英語Harry Guntrip的敘述,總結出了下列九個特徵:

以上描述闡明了傳統DSM體系中對於SzPD 的描述同客體關係理論之間的差異。上述特徵都具有一致性。而在診斷SzPD時,通常需要滿足上述的大多數(或全部)特徵。[28]

批評

有人建議,人格分裂最好用兩種精神疾病來代表。一種是「情感受限」(屬於分裂性人格障礙),另一種是「自我封閉」(屬於迴避性人格障礙)。所以,有些人建議DSM刪除這種類精神分裂性人格障礙,將它替換成維度模型。[51]

流行病學分析

  • 文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時會表現出防衛性行為及人際往來方式,而可能被誤認定屬於類分裂性
  • 盛行率:低於2%,在臨床場所相當罕見。
  • 性別:男性>女性
  • 年齡:若於兒童期及青春期出現,表現出與眾不同而常遭受嘲笑戲弄。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