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民國的電視事業始於1956年,主管機關為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如今除四家全國性電視網(KBS、MBC、SBS、EBS)外,韓國還有為數眾多的地面及有線電視頻道。韓國也是實行電視收費制度的國家,原則上所有電視用戶都應繳納電視收視費以資助公共廣播;截至2020年,這一費用為每戶每月2500韓圓。[1]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歷史
1956年5月12日,韓國(同時也是整個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家電視台——HLKZ-TV開播。HLKZ-TV為商業電視台,由美國RCA旗下的KORCAD公司創立,在9頻道(美國及韓國標準,186-192 MHz)播出,功率100 W。1957年9月15日,駐韓美軍漢城(首爾)龍山基地的AFKN-TV(今AFN-Pacific的韓國分部)開播,之後開始通過地面電視播出(2012年5月1日停止地面傳輸)[2]。1959年,HLKZ-TV總部失火,只能借用AFKN的頻道播出[3],後因經營難以為繼,於是在1961年被韓國政府收購,呼號變更為HLKA-TV(即現在的KBS 1TV)。[4]1964年5月27日,東洋廣播公司(TBC)開播,同年年底TBC-TV開播;另外1961年開播的文化廣播公司(MBC)也於1969年開播了MBC-TV頻道。1973年,韓國國營的韓國廣播公司(KBS)轉為公營。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加強了對媒體的干預。1972年,朴正熙政府通過非常戒嚴令,加強對媒體審查,後又以提高電視節目質量為藉口修訂了《放送法》,要求所有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在節目播出前後進行審查。[5]
1980年5月,時任國軍保安司令全斗煥(後成為韓國總統)發布全國擴大戒嚴令,並實行「言論統廢合」,TBC被併入KBS,TBC-TV成為KBS 2TV,MBC也在事實上成為國營廣播公司。1980年12月,韓國的彩色電視節目開播,全斗煥政府也以所謂「3S政策」——screen(屏幕)、sports(體育)和sex(性)試圖減少民眾不滿。[4][6]儘管處於高壓統治之下,20世紀80年代仍然是韓國電視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每周節目時數從1979年的56小時增加到1989年的近88.5小時;全國電視台數量從1979年的12家增加到1989年的78家;電視機數量從1979年的400萬台增加到80年代末期的近600萬台;KBS和MBC兩大台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5]
隨着全斗煥下台,韓國輿論環境日漸寬鬆。1990年,KBS 3TV脫離KBS,併入新成立的韓國教育放送公社(EBS)。1991年,首爾廣播公司(SBS)成立,並於當年12月9日推出SBS-TV,韓國時隔11年再次出現商業電視台(同時也成為迄今為止韓國唯一的全國性商業無線電視網),韓國三大台的局面也就此形成。此外1990年代韓國引入有線電視系統[7],衛星電視也得到了發展。[6][5]
2008年,韓國國會通過了《報紙法》、《電視廣播法》和《IPTV法》之後,韓國電視行業進一步放寬。2011年,JTBC、Channel A、TV朝鮮和MBN四家綜合編成頻道開播。[8]
技術規格
韓國的電視標準與美國保持一致。模擬電視方面,韓國採用NTSC制式,分辨率480i。地面數字電視則採用ATSC制式,全高清分辨率。頻道劃分也採取美國標準。[11]移動電視方面,韓國採用該國研發的DMB標準。[12]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