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苏联作家(1883-194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語: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羅馬化:Aleksey Nikolayevich Tolstoy;格里曆1883年1月10日(儒略曆1882年12月29日)-1945年2月23日(儒略曆1945年2月10日)),蘇聯著名作家,以創作歷史小說和科幻小說出名。托爾斯泰曾加入特別國家委員會,參與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罪行的調查。
阿·托爾斯泰出生於沙皇俄國薩馬拉省東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今稱普加喬夫)托爾斯泰家族一個窮困破落的分支,他的父親是一個伯爵,母親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
阿·托爾斯泰1901年進入彼得堡工學院,中途退學投身於文學創作。1911年之前創作了大批象徵派詩歌,1911年出版了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2年出版長篇小說《跛老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
十月革命後不久,阿·托爾斯泰離開了俄國僑居巴黎、柏林,1920年-1922年寫作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並開始寫《苦難的歷程》第一部《兩姊妹》,後與流亡海外的白俄政治上決裂,於1923年回國,成為蘇聯社會主義與斯大林的堅定支持者,至死不渝。曾與高爾基合作報道他們的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工地之旅見聞。
阿·托爾斯泰公認的傳世名作有長篇歷史小說《彼得大帝》(1929年-1945年,未完成),《苦難的歷程》三部曲(1922年-1941年)。
阿·托爾斯泰其它作品還有1937年的中篇小說《糧食》(即《保衛察里津》),1942年-1943年的歷史劇《伊凡雷帝》等。阿·托爾斯泰還是科幻小說的先鋒,如關於火星之旅的《艾里達》(1923年),《加林工程師的雙曲線體》(1927年),在少年讀者中極其流行。
阿·托爾斯泰的作品大多都被改編拍攝為電影。
托爾斯泰曾受蘇聯律師斯米爾諾夫邀請,加入調查納粹種族屠殺罪行的委員會。[1]1945年2月23日,托爾斯泰在莫斯科去世,但他們的調查結果獲得了紐倫堡法庭的採用。1946年2月19日的法庭紀錄曾有如下一段話:「特別狀態委員會在調查德軍在斯塔夫羅波爾地區所犯罪行時第一次確切無疑地證實了毒氣室大規模屠殺事件。這篇文件最早是由我存檔的,命名為『Exhibit Number USSR-1 (Document USSR-1)』。斯塔夫羅波爾地區德國法西斯分子的罪行調查是由著名蘇聯作家托爾斯泰領導的,他也是特別狀態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但現已去世[a]。」[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