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秋節是湖南湘西苗族於每年立秋時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趕秋時,遠近村寨都停止農活,人們紛紛邀朋結伴,從各條山道絡繹不絕地趕至秋場。姑娘、伙子們無不盛裝打扮,藉由打鞦韆、舞獅子、上刀梯等活動,節日氣氛濃烈,年輕人尤其更加興高采烈,期盼能在節日中尋偶擇配,找到心愛的那個姑娘。[1]苗族趕秋節於2014年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擴展子項目之一,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
苗族趕秋節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湖南省花垣縣 |
分類 | 民俗 |
序號 | 516 |
編號項目 | Ⅹ-68 |
登錄 | 2014年(第四批) |
起源傳說
據傳,遠古時,先祖神農派一男一女赴東方取穀種,教苗族人民種植,苗民才有五穀食用,後人尊稱他們為秋公秋婆。每年立秋,水田、旱土作物均將成熟,豐收已成定局,苗民都要赴趕秋集會舉行對歌、打鞦韆、跳鼓等歡慶活動,紀念神農與秋公秋婆。[1]
相傳,古時有位名為「巴貴達惹」的青年獵人,他長得高大英俊,獲得了許多姑娘的喜愛,但都被他婉言拒絕了。
同時有一位名為「乜娘」的苗族姑娘,擅長刺繡和繪畫。她的面容如花一般美麗,吸引蜜蜂飛來採蜜,繡出來的花草也同樣吸引了蝴蝶。
一天,乜娘在家門口繡花鞋,一隻突然飛來的鷹把鞋給叼走了。後來,巴貴達惹正好一箭射中了那隻鷹,並拾到這隻繡花鞋。這鞋做工精巧,巴貴達惹想,花鞋的主人一定聰明、美麗。
為了找到她,他利用趕秋場的機會,把一人坐的鞦韆改造成多人坐的鞦韆,這樣就能夠吸引很多姑娘前來。果然,各寨的姑娘都來了,果然巴貴達惹此法奏效,如願以償地找到乜娘,兩人結為恩愛的夫妻。從那之後,趕秋節也就成了苗族的傳統節日。[1][3][4]
場地
- 吉首的矮塞場
- 花垣的麻栗場
- 鳳凰的勾良山場
- 瀘溪的潭溪場[4]
除了是秋收使用的打穀場,也是趕秋節時各種娛樂體育活動進行的場所,提供給不同村寨的苗族人得以齊聚一堂,聯絡情感、廣泛社交。[5]
器物
鞦韆,是趕秋節的核心器物。鞦韆通常是「八大秋」,可同時坐八人。高約十米,呈紡車狀,有8架車幅(付)。[3]
其結構是以四根高約1.5丈的木柱兩兩扎為架子埋固在地上,兩架相距丈許。取粗木一根橫安在架上為軸,軸上鑿十字孔八個,穿上八根兩端街鑿有小孔安有橫樑的短木柱,每個橫樑繫一幅鞦韆,共有八幅,分為兩排兩輪,可同時坐八人打秋,因此被稱為八人秋。[5]
活動
趕秋節活動開始時,先由身穿苗服的一男一女(通常是受人尊敬的二老)扮成秋公秋婆,分別擎著一棒結實的稻穗穀物,走到鞦韆架下,表明今年五穀豐登。二老一出場,四周便歡呼雀躍,趕秋活動於是開始,人們盡情歌舞、歌唱,並展開一連串活動。[3]
每次男女各四人分坐在鞦韆上,不斷如水車般上下旋轉,向觀眾展現自己的英姿及美貌,贏得陣陣喝采。盪鞦韆的人也會一邊歌唱著苗族歌曲。[5]
鞦韆一停,誰最後下鞦韆,誰就高歌一首。接著,年輕男女會分群坐在地上對歌,雙方一唱一和,盡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以此促進了解、建立情誼、選擇知音。[5]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