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羅姆布里吉1830是在大熊座內的一顆恆星。
紅點顯示出葛羅姆布里吉1830在大熊座的位置。 | |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 |
---|---|
星座 | 大熊座 |
星官 | |
赤經 | 11h 52m 58.7691s[1] |
赤緯 | +37° 43′ 07.239″[1] |
視星等(V) | 6.44[2] |
特性 | |
光譜分類 | G8Vp[3] |
U−B 色指數 | +0.16[2] |
B−V 色指數 | +0.75[2] |
變星類型 | Suspected[4] |
天體測定 | |
徑向速度 (Rv) | -98.0[5] km/s |
自行 (μ) | 赤經:4,003.69[1] mas/yr 赤緯:-5,813.00[1] mas/yr |
視差 (π) | 109.22 ± 0.78[1] mas |
距離 | 29.9 ± 0.2 ly (9.16 ± 0.07 pc) |
絕對星等 (MV) | 6.62 |
詳細資料 | |
質量 | 0.661[6] M☉ |
半徑 | 0.66[6] R☉ |
表面重力 (log g) | 4.68[7] |
亮度 | 0.19 L☉ |
溫度 | 5,074[7] K |
金屬量 | [Fe/H] = -1.33[7] |
年齡 | (4.7–5.3) × 109[8] 年 |
其他命名 | |
敘述
它是顆淡黃色的G8次矮星,史蒂芬·葛羅姆布里吉在1806年至1830年使用格魯姆布里奇子午儀發現,並在1838年發表在他身後出版的拱極星目錄中。在1842年,弗里德里希·阿格蘭德注意到它的高自行。
它與太陽系的地球相距29.7光年,意味著他的絕對星等幾乎就等於視星等。它是在銀暈內的恆星,在太陽附近只有0.1%至0.2%這樣的恆星。像大多數的暈星一樣,他是貧金屬星 [9]。
因為有175天的周期,曾一度懷疑是聯星,但目前的共識是單獨的一顆恆星。事實上,過去被懷疑的伴侶是觀測上的"超級閃焰" - 類似太陽的閃焰,但是能量高達數億倍[9][10]。
自行
當發現它有比任何其他恆星更高的自行時,它取代了天鵝座61的地位。稍後,因發現卡普坦星降至第二,不久又因發現巴納德星再降至第三。它比前述的恆星都遠,這意味著它有著較大的橫向速度。
實際上,太陽的運動是隨著銀河繞著中心在迴轉,但是像葛羅姆布里吉1830這一類的暈星不會隨著銀河旋轉,因此是"靜止"的,而看似以高速在"逆行"。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