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蘇聯的政府首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是蘇聯部長會議的最高負責人,同時是蘇聯的政府首腦,1946年前稱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通稱為「蘇聯總理」。蘇聯的首任政府首腦為列寧,他在1922年蘇聯締造條約簽署後就職人民委員會主席。自蘇聯創始至蘇聯解體期間,共有12人曾先後擔任此職務,其中列寧與斯大林兩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內去世,赫魯曉夫因「不流血政變」被強迫退休[1],三人主動請辭(柯西金、吉洪諾夫與西拉耶夫)。其中列寧、斯大林與赫魯曉夫三人在任蘇聯總理時,曾同時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在赫魯曉夫被罷免後,蘇共中央通過決議禁止蘇聯總理兼職蘇共中央總書記。柯西金為工作時間最長的主席,在任超過16年,並且是唯一一位兩屆蘇聯政府內閣領導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後即去世。西拉耶夫則為工作時間最為短暫的主席,僅為126天(在1991年內)。
蘇聯部長會議的前身「人民委員會」在1917年9月8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設立。在1924年蘇聯憲法第38條中指出:委員會的權力、功能與義務是由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授予的,中執委同時監督人民委員會工作與立法。人民委員會所頒布的法令與決定是全聯盟內綁定的[2]。在1946年,人民委員會在加盟共和國和全聯盟兩層級別上同時轉型成為部長會議[3]。
1964年,在赫魯曉夫下台後,蘇共中央全國代表大會禁止任何個人同時擔任國家的兩個主要領導職務(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當時稱第一書記)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4]。隨後上台的的柯西金作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主管經濟管理方面事務。但當蘇聯1965年經濟改革之後,他的職位實際上被削弱了[5]。在1977年蘇聯憲法中,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成為蘇聯政府首腦,既為行政分支的主管,也是聯盟政府的領導人。蘇聯總理自此成為蘇聯政府部門影響力和認知度最高的職務,直至1990年蘇聯總統確立。蘇聯總理對蘇聯最高蘇維埃負責,在兩屆蘇維埃當中的休會期間對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負責[6]。總理的任務是解決全國的行政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司法在內,司法權並不低於最高蘇維埃或主席團的職能。總理負責管理國民經濟,制定五年計劃,並保證社會文化的發展[7]。
當1991年初雷日科夫被帕夫洛夫所替換後,部長會議被解散並代之以部長內閣,主席身份也隨之被改換為總理。1991年八月政變失敗後,大多數內閣成員支持政變的真相浮出水面,蘇聯部長內閣也遭到解散,並替換為「蘇聯經濟運營管理委員會」,後又更名為「蘇聯跨共和國經濟委員會」[8],其後再次易名為「蘇聯跨國經濟委員會」,簡稱「經濟委員會」。
# [註 1] |
姓名 (生–卒) |
任期 | 選舉 | 內閣 | |
---|---|---|---|---|---|
1 | 人民委員會主席 (1922–46) | ||||
列寧 (1870–1924)[9] |
1922年12月30日 - 1924年1月21日 | — | 列寧第一政府–第二政府 | ||
作為第一任蘇聯總理,領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進行了兩次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0],並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11],又在1922年建立蘇聯[12]。 | |||||
2 | 阿列克謝·李可夫 (1881–1938)[13] |
1924年2月2日—1930年12月19日 | 1929 | 李可夫政府 | |
布爾什維克黨內的一名溫和派成員,他與其他溫和派成員在1930年被迫對黨「承認了錯誤」,並因此失去了這一職位,1938年被處決[14]。 | |||||
3 | 莫洛托夫 (1890–1986)[15] |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 1937 | 莫洛托夫政府 | |
他監管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完成了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期間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並在1937–38年實施了大清洗[16]。雖然有巨大的人力消耗[17],莫洛托夫名義上領導下的蘇聯,在工農業科技的採用和廣泛應用出現了巨大的飛躍[18]。 | |||||
4 | 約瑟夫·斯大林 (1878–1953)[19] |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5日 | 1946 | 斯大林第一政府 | |
領導國家渡過了蘇德戰爭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並開始了國家的重建階段。他將人民委員會改組並重新命名為部長會議[20]。 | |||||
部長會議主席(1946–1991) | |||||
約瑟夫·斯大林 (1878–1953)[19] |
1946年3月15日—1953年3月5日 | 1950 | 斯大林第二政府 | ||
戰後,斯大林在東歐大部建立了共產黨政府,東歐及外蒙古長期處於蘇聯控制,即所謂「鐵幕」下的東方集團[20],與西方世界形成敵對關係,展開冷戰[21]。 | |||||
5 | 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1902–1988)[22] |
1953年3月6日 – 1955年2月8日 | 1954 | 馬林科夫第一政府–第二政府 | |
在斯大林死後接權,但在緊接着的與赫魯曉夫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他繼續擔任總理一職直至赫魯曉夫開始去斯大林化這一過程。根據赫魯曉夫的命令,他被尼古拉·布爾加寧代替[23]。 | |||||
6 | 尼古拉·布爾加寧 (1895–1975)[24] |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 1958 | 布爾加寧政府 | |
監管了去斯大林化時期[25]。最初是赫魯曉夫強有力的支持者,但由於他後來開始懷疑部分激進政策,隨後被定性為反黨集團,並最終被赫魯曉夫本人所替代[26]。 | |||||
7 | 尼基塔·赫魯曉夫 (1894–1971)[22] |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4日 | 1962 | 赫魯曉夫第一政府–第二政府 | |
領導國家渡過古巴導彈危機。主持了諸多改革和政策創新,如1961年的金融改革。但他飄忽不定的作風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特權階層將其同時從總理和共產黨第一書記上罷免[25]。 | |||||
8 | 阿列克謝·柯西金 (1904–1980)[27] |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 1966, 1970, 1974, 1979 | 柯西金第一政府–第五政府 | |
與勃列日涅夫和尼古拉·波德戈爾內形成三人的集體領導制,被稱為停滯時期[5]。柯西金在其領導時期主導了三次大規模的經濟改革,1965、1973–74以及1979經濟改革[28]。他在1980年10月退休,並在兩個月後去世[29]。 | |||||
9 | 尼古拉·吉洪諾夫 (1905–1997)[30] |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 1984 | 吉洪諾夫第一政府–第二政府 | |
柯西金離開後,吉洪諾夫即成為新的總理[31],在其任內先後渡過了勃列日涅夫後期、尤里·安德羅波夫和康斯坦丁·契爾年科時期,以及戈爾巴喬夫的最初期[32]。在安德羅波夫後期至契爾年科得勢這段時期內,吉洪諾夫是蘇聯「事實上的」領導人[33]。 | |||||
10 | 尼古拉·雷日科夫 (1929—2024)[30] |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 1989 | 雷日科夫第一政府–第二政府 | |
雷日科夫支持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即通過減少中央計劃和引進新興科技來復甦重建蘇聯經濟。然而,他抵制戈爾巴喬夫後期試圖向蘇聯經濟引入市場機制所做出的努力[34]。當部長會議被解散後,他被迫退休[35]。 | |||||
11 | 蘇聯總理 (1991) | ||||
瓦連京·帕夫洛夫 (1937–2003)[36] |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2日 | 帕夫洛夫第一政府 | |||
帕夫洛夫作為一個妥協的候選人被選舉上了新的總理職位。他在1991年實施了一次極其不成功的金融改革,[37]失敗後加入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緊急狀態委員會企圖在8月19日罷免戈爾巴喬夫。政變失敗後,帕夫洛夫在8月29日被捕[38]。 | |||||
12 | 跨共和國經濟委員會主席 – 經濟委員會總理 (1991) | ||||
伊萬·西拉耶夫 (1930—2023)[39] |
1991年9月6日—1991年12月26日 | - | 西拉耶夫政府 | ||
1991年八一九政變後,蘇聯中央政府失去了它對大多數共和國的權力。西拉耶夫與戈爾巴喬夫沒有能力掌控這一蘇維埃國家,最終導致了它的結束[4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