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國神經科學家、發明家、應用物理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分子生物學教授。[1][2][3] 貝齊格還擔任弗吉尼亞州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的高級研究員。[1][3][4]

Quick Facts 艾力克·貝齊格 Eric Betzig, 出生 ...
艾力克·貝齊格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Eric Betzig
Thumb
出生 (1960-01-13) 1960年1月13日64歲)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
母校加州理工學院
康奈爾大學
職業物理學家
雇主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
組織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知名於納米光學顯微系統, 熒光顯微鏡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
網站Eric Betzig, PhD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應用物理學, 工程物理學
論文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1988年)
Close

貝齊格先後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系和康奈爾大學工程物理學博士專業,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其主要貢獻是研發了用於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的光學成像工具。2014年,因研製出「超分辨率螢光顯微鏡」,與斯特凡·W·赫爾W·E·莫爾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5][6][7]

Thumb
雙色定位顯微鏡SPDMphymod/超分辨率顯微鏡用GFP和RFP融合蛋白

生活和事業

貝齊格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他是羅伯特·貝齊格的兒子。在大學時,貝齊格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物理,並且於1983年畢業獲得了學士學位。然後,他繼續在康奈爾大學學習,分別在1985年和1988年,他在應用物理學和工程物理學分別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8]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貝齊格就職於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物理研究部門。在1996年,貝齊格離開學術界,到當時他父親擁有的安娜堡機械公司,成為研究開發的副總裁[6]。在這裡,他開發了靈活的自適應液壓伺服技術(FAST),但並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8][9]

然後,貝齊格回到顯微鏡領域,開發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並在2006年,他加入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作為組長,開發超高分辨率的熒光顯微鏡技術。[6]

他的妻子吉娜是安徽蚌埠人,畢業於蚌埠市第一中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人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識並結婚[10]

獲獎

在1992年,貝齊格被授予威廉·麥克米蘭獎,並且在1993年,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倡議科學獎。[8]在2014年,貝齊格與斯特凡·W·赫爾W·E·莫爾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