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荷樓map

22.333889°N 114.163611°E / 22.333889; 114.163611

Thumb
美荷樓青年旅舍(2013年5月)
Thumb
美荷樓青年旅舍(2019年11月)

美荷樓(英語:Mei Ho House),位於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1],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2]。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歷史

Thumb
雙十暴動期間,防暴隊石硤尾徙置區與群眾對峙,美荷樓外牆懸掛大型「雙十」徽牌(1956年)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徙置大廈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從高處望下,樓宇像英文字母「H」,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需容納5個成人,單位內無水電供應,僅在兩翼中央部份設有公共水龍頭、廁所及淋浴間,而兩端就是居住單位,所有單位入口均由長長公共走廊(廣東話稱為冷巷)連接,晚間此公共空間充作居民乘涼和文娛耍樂用的長條騎樓。此外,部份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最初,每戶月租為10元,另加1元水費[2]。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美荷樓曾經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6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核心地方。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美荷樓在改建之前的圖片庫

改建為青年旅舍

Thumb
房屋署於2009年7月12日、18日、19日及25日舉行美荷樓告別開放日(2009年7月)

計劃分歧,荒廢多年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之後於2005年由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3]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4]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5]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Thumb
翻新後美荷樓地下設有餐廳「呼吸冰室」,因合約期滿於2016年3月31日結業;現更名為「四十一冰室」繼續營業(2015年5月)
Thumb
翻新後美荷樓變身為青年旅舍(2015年5月)

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香港測量師學會合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分設專業組及公開組,讓專業人士及公眾分別就美荷樓的去向提供設計構思,集思廣益。有關單位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6]。是次比賽吸引香港及海外不同界別的參賽者,合共接獲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最終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2份、公開組優勝作品3份及優異作品2份[7]

2008年,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7幢建築物之一[8],落實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改裝成為設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復修成本約2億2千萬港元,於2013年竣工。

房屋署於2009年7月,安排改建前的最後開放日公眾參觀石硤尾邨美荷樓地下,讓市民了解其內部建築設計,並設導賞團,由歷史研究員介紹石硤尾邨和美荷樓的歷史[9]

Thumb
翻新後的美荷樓成為美荷樓青年旅舍(2016年4月)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10]。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特別在美荷樓地下和一樓撥出共14個120呎單位,設立美荷樓生活館,面積逾400平方米,用以展現4個原裝間隔住宅單位,包括分別兩間以1950年代為主題和兩間以1970年代為主題的舊有房屋,讓到訪者親身了解當時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實際情況。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11][12],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13]

Thumb
2013年10月23日開放日

2013年10月24日起美荷樓青年旅舍試業[14][15],至同年12月正式開幕[16]

交通

More information 交通路線列表 ...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大埔道
青山道
巴域街
紅色小巴
窩仔街
紅色小巴
白田街
南昌街
紅色小巴
Close

週邊環境

美荷樓位於一個高台之上,其腳下是水務署機房。美荷樓北背山,南望海。懷舊愛好人仕拍攝美荷樓主要有幾個角度:

鄰近建築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