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羅厝天主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埔心羅厝天主堂map

埔心羅厝天主堂,又名羅厝耶穌聖名堂,位於台灣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天主教教堂,為打狗(今高雄)道明會向北佈道首座在中部成立的教堂。[2] 23°56′16″N 120°30′49″E

Quick Facts 埔心羅厝天主堂, 位置 ...
埔心羅厝天主堂
羅厝耶穌聖名堂[1]
Thumb
Thumb
位置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羅永路109號[1]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所屬宗派天主教會
歷史
創建日期 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
重要相關人物涂敏正、陳菊
行政
總鐸區彰化總鐸區
教區天主教台中教區
Close
Quick Facts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堂(文物館), 位置 ...
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堂(文物館)
Thumb
位置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羅永路109號
官方名稱埔心羅厝天主堂原教堂(文物館)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教堂
詳細登錄資料
Close

沿革

相傳羅厝村之名,最初係由廣東省饒平客家羅姓人家開墾之故而得名,由於羅厝村鄰近八堡圳支流河域,此處農產豐饒,漸成彰化縣重要的蔬果集散地。[3]

清末光緒元年(1875年),羅厝地方有名商人名喚涂心,涂氏因生意所需經常來往中南部,由於經商時受到天主教會幫助甚多,爾後受到基督宗教教義的感召,興起了在家鄉興建教堂的念頭。[2]同年,西班牙道明會在涂心的引介下,派遣西班牙籍神父吳萬福與傳道師林水蓮租下當地的民房,展開傳教工作。[3]

光緒三年(1877年),吳萬福神父在現今天主堂處購買土地,後於光緒八年(1882年),由繼任的何安慈神父興建第一代的教堂。[3]當年的聖堂係為中式建築,正門懸掛光緒皇帝御賜「奉旨敬教」的石碑等[3],可惜原聖堂在明治39年(1906年)地震後嚴重受損。[2][4]

大正元年(1912年)馬守仁神父重建教堂,當時已經進入日治時期,遂以台灣檜木與福州杉為建材,搭造時興歐式的建築外觀。[4]1975年為慶祝羅厝教區駐區一百周年,決議將教堂拆除重建。[3]落成後的第三代教堂建築受到美國瑪利諾會影響,因此外觀便成為帶有美國西部鄉村風格的清水紅磚建築。[2]

羅厝天主堂於2001年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名列第27位。[5]此外,羅厝天主堂兩側的文物館仍為第二代教堂時建築,展示有羅厝天主堂舊文物[2],文物館在2002年被納入彰化縣歷史建築列管。[6]

軼聞

  • 羅厝天主堂神父從開堂初始到日治時期結束之前,有十四屆的神父皆是西班牙籍,日治時期結束後則多由美國籍神父擔任。[7]
  • 羅厝天主堂除了傳教歷史悠久,美國籍神父胡德克也利用教堂空間開辦中部第一所孤兒院,對地方的可謂關懷不遺餘力。[7]
  • 教堂藏有「天神鐘」與光緒皇帝御賜石碑等珍歷史貴文物。其中,「天神鐘」又名「八寶大銅鐘」,由銀銅合金打造而成;據傳二次大戰末期,物資缺乏,日本軍警大舉搜刮各地金屬,曾看上該鐘,信徒因不願天神鐘流入日本人手中,遂從屋頂取下準備掩藏,卻不慎在搬運過程中摔破天神鐘一小角。[7][2]
  • 昭和十年(1936年),埔心羅厝出身的涂敏正(1908-1982)晉鐸,成為首位台灣籍的神父,而涂敏正的祖父正是最初從高雄延請神父來羅厝村傳教的引介人-涂心。[8][9]
  • 1977年與1979年間,台灣仍處戒嚴時期,當時主持羅厝天主堂的郭佳信神父(Fr. Ronald J Boccieri)曾兩次庇護政治犯陳菊[10]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後,郭佳信神父也被驅逐出境,解嚴後才有機會重返台灣。[11]

外部連結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