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是一項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一般有兩種評估方式:第一種是產值型糧食自給率,其使用在規劃農產品貿易之依據,計算方式為利用該年之農產品內銷及外銷價格,推算各項生產及消費農產品價值,再將國內生產農產品總值佔國內消費農產品總值之比率推算。第二種是營養素型糧食自給率,多在非常時期使用,以每年各種糧食標準營養含量,推算各項各糧食國內生產及消費營養值並求出每年的數值,再計算國內糧食生產佔消費之比例得之[1]:19-20。
概念簡介
一個國家的某一商品(如:穀物)的自給率(英語:Self-sufficiency ratio,縮寫為SSR),在取得其商品產量和進出口數量後,能經過一公式計算出來。公式如下:
其中P代表產量,I代表進口,O代表出口。
SSR可以用來計算個別商品、具有相似營養價值的群體商品及所有商品的集結。而在糧食安全的相關內容中,SSR常被用來指稱一個國家依賴其產量來源的程度,而比率愈高,自給率愈高[2]。
世界現況
國土面積大的國家通常有較高糧食自給率,如以2011年的統計資料為例:加拿大223%,澳大利亞187%,美國130%。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糧食自給情形則分別為:法國121%,德國93%,英國65%,義大利59%,瑞士56%。東亞的情形則為日本37%[3],韓國50%[4]。台灣在2018年的自給率為34.64%[5]。
- >200%: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
- 100-200%: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丹麥、匈牙利、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蘇丹、敘利亞、巴拉圭
- 90-99%:印度、俄羅斯、巴西、英國[6]、土耳其、奧地利、捷克、波蘭、白俄羅斯、玻利維亞
- 75-90%:中華人民共和國[7]、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伊朗、愛爾蘭、烏克蘭、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洛哥、南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尼加拉瓜
- 50-74%:新西蘭、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埃及、突尼斯、肯尼亞、喀麥隆
- <50%:荷蘭、比利時、瑞士、冰島、葡萄牙、日本[8]、韓國[6]、中華民國(臺灣)[5][6]、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蒙古國、沙特阿拉伯、約旦、也門、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古巴、海地、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巴拿馬、安哥拉、納米比亞、博茨瓦納
代表意義
不同類型的糧食自給率代表的意義略有不同。以價格來推算的糧食自給率,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國內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適用於規劃農業貿易;以熱量推算的糧食自給率,才適合作為農業生產的規劃。另外,因為糧食自給率的估算相當簡化,無法反映熱量以外的營養需求,也無法表現出中間產品(例如供畜牧業當飼料用的穀物)的價值。因此有些國家會將不同品項的糧食自給率作出細分[1]:19-23。例如英國就區分出「傳統食物的糧食自給率」,因為傳統食物較適合當地生產,較能反應一個國家真實的糧食安全程度[9]。
常見的應對方法
由於糧食自給率常攸關國家安全,因此必要時常會實施應對方法,來解除危機。
- 針對短缺的糧食種類,進行出口的總量管制,或是提高出口的關稅,用來避免外國惡意收購糧食,又稱「糧食保護主義」。例如當糧食的主要生產國發生天災或戰亂,由於消費者預期減產,會導致出現類似市場掃貨的現象。
- 對生產者的補貼政策,或是保證收購價格,或是天災發生時的災害補助,對生產者提供增加生產的誘因。
- 對於不能食用的經濟作物的生產,進行總量管制。例如提高誘因,輔導轉換種植糧食作物。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