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經元(英語:neuron)又名神經細胞(nerve cell),是組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執行神經功能活動的一大類高度分化細胞,由胞體和胞突(樹突和軸突)組成,屬神經組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大致分為:感覺(傳入)神經元,運動(傳出)神經元、聯絡(中間)神經元三類。
神經元具有感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傳導衝動的能力。神經元感知環境的變化後,再將信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指令集體做出反應。神經元佔了神經系統約一半,其他大部分由神經膠質細胞所構成。神經元的基本構造包括:樹突、軸突、髓鞘和細胞核。傳遞形成電流,在其尾端為受體,藉由化學物質(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乙醯膽鹼等)傳導,在適當的量傳遞後在兩個突觸間形成電流傳導。
雖然神經元形態與功能多種多樣,但結構上大致都可分成細胞體(胞體)和神經突(胞突)兩部分。神經突又分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兩種。軸突往往很長,由細胞的軸丘分出,其直徑均勻,開始一段稱為始段,離開細胞體若干距離後始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習慣上把神經纖維分為有髓纖維(myelinated fiber)與無髓纖維(unmyelinated fiber)兩種,實際上所謂無髓纖維也有一薄層髓鞘,並非完全無髓鞘。
細胞體的大小差異很大,小的直徑僅5~6μm,大的可達100μm以上。突起的形態、數量和長短也很不相同。樹突多呈樹狀分支,它可接受刺激並將衝動傳向胞體;軸突呈細索狀,末端常有分支,稱軸突終末(axon terminal),軸突將衝動從胞體傳向終末。通常一個神經元有一個至多個樹突,但軸突只有一條。神經元的胞體越大,其軸突越長。
不論是何種神經元,皆可分成:接收區(receptive zone)、觸發區(trigger zone)、傳導區(conducting zone),和輸出區(output zone)。
接收區(receptive zone):為樹突到胞體的部份(偽單極神經元為接受器的部份),會有電位的變化,為階梯性的生電(graded electrogenesis)。所謂階梯性是指樹突接受(接受器)不同來源的突觸,如果接收的來源越多,對胞體膜電位的影響越大,反之亦然。而接受的訊息在胞體內整合。
觸發區(trigger zone):在胞體整合的電位,決定是否產生神經衝動的起始點。位於軸突和胞體交接的地方。也就是軸丘(axon hillock)的部份。
傳導區(conducting zone):為軸突的部份,當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時,傳導區能遵守全有全無的定律(all or none)來傳導神經衝動。
輸出區(output zone):神經衝動的目的就是要讓神經末梢,突觸的神經傳遞物質或電力釋出,才能影響下一個接受的細胞(神經元、肌肉細胞或是腺體細胞),此稱為突觸傳遞。
神經元按照傳輸方向及功能可分為三種: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聯絡神經元[4][5]。不同功能、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外型有所差異,依照突起的多寡分成多極神經元、單極神經元(偽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如感覺神經元中的偽單極神經元,因為看起來只有一個突觸,只有單一條軸突,沒有樹突而得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