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帶杯傘學名Clitocybe rivulosa),俗稱假香蕈false champignon)、傻瓜的漏斗fool's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1],是一種有毒的杯傘屬真菌品種。與部份同類真菌相近,環帶杯傘是一種細小的白色漏斗狀真菌,並且廣泛分佈在歐洲北美的草坪、草地和其他長滿草的地區。環帶杯傘含有極具毒性的毒蕈鹼,且吃掉這種菌後中毒的症狀為大量出汗,所以得到「出汗蘑菇」的別號。[2]

Quick Facts 環帶杯傘, 科學分類 ...
環帶杯傘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傘菌目 Agaricales
科: 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
屬: 杯傘屬 Clitocybe
種:
環帶杯傘 C. rivulosa
二名法
Clitocybe rivulosa
(Pers.) P. Kumm. (1871)
Close
Quick Facts 環帶杯傘 ...
Close

描述

環帶杯傘是一種體形細小的白色或淺黃色的蘑菇。其菌蓋直徑為3–4厘米,呈漏斗狀。這種菌擁有大量菌褶,其菌褶呈白色,並且點綴著粉紅色斑點。其菌柄呈纖維狀,長4厘米,並且沒有任何菌環。其孢子印為白色。[3]這種菌並沒有獨特的味道或氣味。環帶杯傘與不少有毒的真菌物種相近,其中包括白霜杯傘。這類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硬柄小皮傘[4]和]斜蓋菇等食用菌。[5]

分類和命名

起初,於1801年,環帶杯傘獲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帕森給予學名「環帶姬松茸」(Agaricus rivulosus[6]。但是,於1871年,德國真菌學家保羅·庫默爾將之重新歸類為杯傘屬,並因此將之易為現名。隨著年齡的增加,環帶杯傘的菌蓋表面會出現環狀裂縫,因此它獲命名為「環帶」(rivulosus)。[7]

與環帶杯傘極相似的白霜杯傘有時候會被視為環帶杯傘的複合種。[8][9]

分佈及生境

環帶杯傘主要於夏季和秋季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草地上出現,並不時會在仙環中出現在。依偎在草叢中生長的環帶杯傘通常會變得更大。[10]不幸的是,這種菌經常在草地出現,致使看到它們的兒童或幼兒可能會誤吃它們。[11]

毒性

環帶杯傘的主要毒性來自毒蕈鹼。人類吸收毒蕈鹼後中毒的病症為大量流涎、大量流汗、以及大量流淚。這些病症都會在人們吃下環帶杯傘後15-30分鐘內出現。[2]若大量進食,中毒者則會出現痛、嚴重噁心腹瀉、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的病症。中毒症狀一般會在兩小時內消退。環帶杯傘導致的死亡個案極少,但嚴重能導致心衰竭呼吸衰竭。毒蕈鹼的解毒劑阿托品[1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