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是一個中國史學與政治學術語,最早始於清末的梁啟超,他由日本引進這個譯語。這個名詞是意譯,可以對應到幾個歐洲單字[1],包括:

這個名稱隨後在中國流行,通常用來描述古代中國傳統君主政治的型態,即君主專制,高度中央集權,政治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以獨裁政體方式統治,政治完全取決於君主意志的獨斷獨行[2][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這個名詞又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稱為「封建君主專制」,自己則為「無產階級專政」。但對於中國古代是否是君主專制,因為對君主專制的定義不同,在學者間仍有爭論。

歷史

專制這個用語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但是通常是作為動詞,控制或決定之意,未形成專門名詞。專制兩字連用時,主要使用在形容臣下侵奪國君權力,君主專制這個用法,在中國古代尚未出現[4][5][6][7]

1899年4月20日,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表譯作《各國憲法異同論》,引用何禮之的譯法,提出專制政體一詞。同時將monarchies譯為「立憲君主」,而despot譯為「專制君主」[8]。同年12月13日,梁啟超在《清議報》發表〈孟德斯鳩之學說〉,將何禮之日譯本中的三大類別,譯為專制政體(despotisms)、立君政體(monarchies)與共和政體(democratic republics)。1901年,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稱專制政體為君主有無限權力的政體。[9]。1902年《譯書匯編》第1卷第1期,開始譯出何禮之萬法精理》。其中將專制政治(despotisms)定義為,君主一人有無限權威[10]。專制、專制君主、君權專制或君主專制這些術語開始在中國流行[11],但是跟日本情況相同,也不一定會把這些名詞是對應到英語:absolute monarchy或英語:despotism區分出來[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習慣用法上,受日本及民國初年譯法影響,君主專制與絕對君主制類似,可以混用,例如在翻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時,常將英語:absolute monarchy譯為君主專制、專制君主制,而將英語:despotism譯為專制、專制主義[13]

現代研究

傳統中國是否是君主專制,現代學者有許多見解。一般皆認同這個看法,著名的反對者為錢穆[14]。錢穆認為,將中國傳統政治劃為君主專制,是近代歐洲人的觀點,但實際上有待商榷。錢穆在北京大學教學時,首次提出這個見解[15]。其弟子余英時認為,若以政權的最終性與絕對性這二個標準來看,中國至明朝、清朝時發展為絕對君主制,才能被稱為君主專制。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