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中國文學家沈從文在1930年代創作的散文集,1938年在香港《大公報》連載,1939年8月,結集出版[1]:137

沈從文在1930年代陸續創作了《記胡也頻》、《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五部散文集。其中《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均以湘西為題材。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沈從文取道湘西前往雲南。在長沙時,受到徐特立啟發。沈從文抵達昆明後,開始寫作。1938年8月13日至11月17日,在香港《大公報·文藝》連載。1938年8月,由長沙商務印書館結集出版。包括《題記》在內,共有散文十篇[1]:137—138。當代研究者張義順指出《白河流域幾個碼頭》、《瀘溪·浦市·箱子岩》、《辰溪》、《鳳凰》四篇中有內容與《湘行散記》和沈從文的其它作品多有重複[2]:54

《湘西》主要介紹沅水流域的社會面貌、風土民情,以澄清外人對湘西「荒唐不經」的誤解釋,達到「辟謬理惑」的效果[2]:49。而從「沅水流域人事瑣瑣處」入手,將「常」與「變」、 哀與樂錯綜,力圖通過過去、 當前和未來的描繪,給抗戰爆發疏散來湘西卻又對這裡的好處與壞處缺少認識的外地人一種「近實的印象」,用以「點燃行將下鄉的學生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1]:137—138」。

評價

當代研究者張義順將《湘行散記》、《湘西》稱為沈從文散文創作的最高成就[2]:49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