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書天城體:ब्राह्मण,IASTbrāhmaṇa[1]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它的名稱來自於詞根bṛh,「增長,變大」。參考同源詞:(brahman)、婆羅門(brahmin)[2]梵天(brahmā)。

簡介

傳統上將梵書視為吠陀聖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後(白夜柔吠陀的梵書部分,即散文體的說明部分是夾在本集行文裡的,其「本集」部分則多半是梨俱吠陀裡已有的頌詩)。它們的編寫時間大約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因此被稱為「梵書時代」。最古老的梵書可能與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編寫於同一時期。梵書用梵語寫成,在其中發展出梵語文學最早的散文體。在語言學上,梵書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資料。

在梵書時代,印度盛行祭祀至上主義。祭祀本身成了宗教的最高目的;天神沒有什麼地位而只是祭祀的對象,通過準確舉行祭祀可以支配天神。關於祭祀的具體方法,則被祭司集團(婆羅門)設置得無比複雜。這種現象的本質是誇大祭祀的意義,同時令一般人無法準確舉行祭祀,於是婆羅門種姓可以壟斷其中的好處(婆羅門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為他人舉行祭祀,從而獲取布施)。

梵書就是這樣的思想狀態下產生的祭祀手冊。它們是各派祭司內部進行師徒傳授用的,其主要內容包括對吠陀本集的講解,對祭祀儀式的技術性記錄,以及關於這些內容的繁瑣討論。同時,梵書也保存了大量神話和傳說故事(如廣延天女洪呼王的故事[3])。梵書對吠陀頌歌的解釋往往是玄妙的和故意曲解的。在祭祀方面,梵書記載了各種祭祀的起源和舉行方法,並努力將儀式繁瑣化、神秘化,加入許多複雜的甚至是幻想的規定。對一些微小細節都加以嚴格控制,強調不準確履行儀式就會導致祭祀失敗。有些梵書裡還提到了人祭,但它們看來只是象徵性的。[4]梵書中的許多討論充滿了神秘主義,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是不可理解或沒有價值。

在梵書中,吠陀諸神的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因陀羅為首的自然神地位下降,出現了創造萬物的生主[5]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自然神的崇高地位最終被印度教三主神取代。

現存的梵書

傳統上認為教授吠陀的各個學派都編寫了自己的梵書(一個吠陀學派傳承的完整文獻應該包括四部吠陀本集之一、講解該本集用的梵書、探討哲學論題的森林書奧義書,以及吠陀支。例如鷓鴣氏學派擁有黑夜柔吠陀本集、鷓鴣氏梵書鷓鴣氏森林書阿跋斯檀婆隨聞經;鷓鴣氏森林書的若干章節又組成鷓鴣氏奧義書摩訶那羅延奧義書)。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聯繫起來,並屬於某個學派。現存的17部梵書是:

  • 附屬於梨俱吠陀
    • 愛達羅氏梵書(或譯為他氏梵書)
    • 海螺氏梵書(或譯為賞伽衍那梵書,又名憍屍多基梵書)
  • 附屬於娑摩吠陀
    • 二十五梵書(又名「大梵書」)
    • 二十六梵書(被認為是二十五梵書的附錄)
    • 歌者梵書
    • 耶摩尼梵書(或譯為闍彌尼耶梵書,又名多羅婆伽羅梵書)
    • 耶摩尼奧義梵書
    • 本集奧義梵書
    • 世系梵書
    • 娑摩術梵書
    • 提婆達耶也梵書
    • 阿爾塞耶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另一版本即耶摩尼學派的耶摩尼阿爾塞耶梵書
  • 附屬於夜柔吠陀
    • 百道梵書(唯一一部屬於白夜柔吠陀的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
    • 石氏梵書(僅存殘篇)
    • 羯毗私陀羅迦陀梵書(僅存殘篇)
    • 慈氏梵書
    • 鷓鴣氏梵書(或譯為泰帝利耶梵書)
  • 附屬於阿闥婆吠陀
    • 牛道梵書

注釋

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