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伯頓,CBE(英語:Richard Burton,1925年11月10日—1984年8月5日),是英國演員。他曾經是好萊塢身價最高的演員,與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曾兩度結婚又兩度離異。[1]
Quick Facts 理查德·伯頓, 男演員 ...
理查德·伯頓 |
---|
|
|
英文名 | Richard Burton |
---|
國籍 | 英國 |
---|
出生 | 理查德·沃爾特·金克斯 Richard Walter Jenkins (1925-11-10)1925年11月10日
|
---|
逝世 | 1984年8月5日(1984歲—08—05)(58歲)
|
---|
配偶 | 西比爾·威廉姆斯 (結婚—結束) 伊麗莎白·泰勒 (結婚—結束) 伊麗莎白·泰勒 (結婚—結束) 蘇珊·亨特 (結婚—結束) 莎莉·海伊 (結婚—結束) |
---|
兒女 | 凱特·伯頓 (1957年—) 傑西卡·伯頓 (1961年—) 瑪麗亞·伯頓 (1964年—) |
---|
活躍年代 | 1944年–1984年 |
---|
網站 | RichardBurton |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
獎項 |
|
最佳男主角 1966年 《柏林諜影》、《靈欲春宵》 | |
最有前途男新人 1952年 《My Cousin Rachel》 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1977年 《戀馬狂》 | |
最佳兒童錄音 1976年 《The Little Prince》 | |
最佳音樂劇男主角 1961年 《卡美洛》 特別獎 1976年 終身成就獎 |
|
Close
理查德·伯頓出生在英國威爾士名叫Pontrhydyfen的小村莊,在工人家庭長大,在十三個孩子中排行第十二,父親名叫Richard Walter Jenkins Sr. (1876–1957),是個煤礦工人;母親名為Edith Maude Jenkins (娘家姓Thomas; 1883–1927),在Miner's Arms的酒吧裡當侍女。兩人也是在該酒吧裡相識交往結婚[2]家人稱呼Richard Walter Jenkins為Daddy Ni。根據傳記作家Melvyn Bragg,理查德形容其父親為「一天喝十二杯啤酒的男人」,有時會跑去喝酒及狂賭幾個禮拜,而且「長得很像我」。理查德並形容其母親為「一個很強悍的女人」以及「帶有虔誠的靈魂,一頭金髮及美麗的臉龐」
他爸爸是煤礦工人——「十二小時制的工人」。伯頓的家人後來聲稱:「他看上去很像我…他非常擅長雄辯,投入巨大的熱情,以及巨大的暴力」。[3]
Edith在產下第十三個小孩Graham的六天後過世,理查德僅僅兩歲。Edith的死因為產褥熱,理查德認為是衛生不良所導致。根據傳記作家Michael Munn,Edith很講究衛生,但暴露在煤礦產生的灰塵下造成了Edith的死亡。
伯頓曾經入圍過七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一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卻從來沒有獲獎。
1964年, 他寫了一本名叫《A Christmas Story》的半自傳體小說,內容是有關於在威爾士煤礦村的經歷。[4]李也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權威演出者明星,多在倫敦劇場演出,李個人與伊莉莎白泰勒婚姻分合多達四次成當時趣談。
奧斯卡獎
- 提名(括號內為得獎者)
英國電影與藝術學院獎
- 提名
- 1960 最佳男主角, 《Look Back in Anger》
- 1968 最佳男主角, 《馴悍記》
艾美獎
- 提名
- 1985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Limited Series or a Special, Ellis Island
|
金球獎
- 1953 最具潛力男新人 - 《My Cousin Rachel》
- 1978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Equus
- 提名
- 1960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Look Back in Anger》
- 1965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雄霸天下》
- 1967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靈慾春宵》
- 1968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Musical/Comedy, 《馴悍記》
- 1970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千日女王》
格萊美獎獲得者
- 1974 最佳兒童錄音, The Little Prince
托尼獎
- 1961 最佳男演員 - Musical, Camelot
- 1976 特別獎
- 提名
- 1959 最佳男演員 - Play, Time Remembered
- 1964 最佳男演員 - Play, Hamlet
|
- Now Barabbas (1949)
- The Last Days of Dolwyn (1949)
- The Woman with No Name (1949)
- Waterfront (1950)
- Green Grow the Rushes (1951)
- My Cousin Rachel (1952)
- 沙漠之鼠 (1953)
- The Robe (1953)
- Thursday's Children (1954) (短片) (解說員)
- Prince of Players (1955)
- The Rains of Ranchipur (1955)
- Alexander the Great (1956)
- Bitter Victory (1957)
- Sea Wife (1957)
- Look Back in Anger (1958)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59) (解說員)
- Ice Palace (1960)
- The Bramble Bush (1960)
- Dylan Thomas (1962) (短片)
- The Longest Day (1962)
- 埃及豔后 (1963)
- The V.I.P.s (1963)
- Zulu (1964) (解說員)
- Becket (1964)
-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1964)
- Hamlet (1964)
- What's New Pussycat? (1965) (Cameo)
- The Sandpiper (1965)
- 冷戰諜魂 (1965)
- 靈慾春宵 (1966)
|
-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967) (兼任監製)
- Doctor Faustus (1967) (兼任導演和監製)
- The Comedians (1967)
- The Comedians in Africa (1967) (記錄短片) (演自己)
- Boom! (1968)
- Where Eagles Dare (1968)
- Candy (1968)
- Staircase (1969)
- 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69)
- Raid on Rommel (1971)
- Villain (1971)
- Under Milk Wood (1972)
- 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 (1972)
- Bluebeard (1972 film) (1972)
- Hammersmith Is Out (1972)
- Massacre in Rome (1973)
- Sutjeska (1973), also known as The Fifth Offensive and The Battle of Sutjeska
- The Voyage (1974)
- The Klansman (1974)
- Brief Encounter (1974)
- 大法師2 (1977)
- Equus (1977)
- Absolution (1978), also known as Murder by Confession
- 野鵝敢死隊 (1978)
- The Medusa Touch (1978)
- Breakthrough (1979)
- Circle of Two (1980)
- Lovespell (1981)
- Alice in Wonderland (1983)
- 一九八四 (1984)
|
- Measure for Measure (1944)
- The Lady's Not For Burning (1949)
- The Lady's Not For Burning (1950)
- A Phoenix Too Frequent (1950)
- The Boy With A Cart (1950)
|
|
|
- Shipman, D. The Great Movie Stars: The International Years, Angus & Robertson 1982. ISBN 0-207-14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