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界專線小巴56K線是由馬亞木旗下的金運營運的一條新界北區專線小巴線,來往粉嶺站及鹿頸,經聯和墟及沙頭角公路,為鹿頸一帶唯一公共交通服務。[1]
本線另設2條輔助線,分別是來往來往粉嶺站及丹竹坑的56B線及來往粉嶺站及小坑村的56C線。
來往鹿頸的公共巴士服務,最早於1961年春季開始提供,不過是當時的18號線(來往元朗至沙頭角)由沙頭角改以鹿頸為總站。六七暴動後,原本來往鹿頸一帶的公共交通服務並沒有恢復服務,在其後6年都沒有公共交通往來,在這6年期間沒有私家車又想前往鹿頸的民眾,只可透過步行、騎單車或搭乘的士前往。
直至1973年7月16日,九巴才開辦來往鹿頸至沙頭角的80號線,鹿頸才再次有公共交通服務。由於當時沙頭角已屬邊境禁區,未持有禁區紙的民眾根本無法前往,於是在2個月後再增闢來往鹿頸至聯和墟81號線。81號線經過2次更改路線編號,於1983年暑假配合九廣東鐵全面電氣化而更改路線編號為69K線,並延長至粉嶺站[2][3]。
往來鹿頸的主要通道鹿頸路,一直都是鄉村道路,只能單線雙程行車,多年來亦沒有進行任何改善工程,長期以來只有短身的1965年亞比安酋長CH13AXL單層巴士可以征服它。到了1970年代尾,這款巴士開始年事已高,九巴無法多留幾部去繼續行走69K線。
1984年,此線正式開辦,以較頻密班次及靈活的本質,進一步打擊九巴69K線的客量,在1987年6月,69K更減少班次至每小時1班的班次,使更多鹿頸居民及前往鹿頸一帶郊邊的遊客紛紛轉投本線,九巴69K線最終在1987年9月27日「功成身退」,九巴從此撤出鹿頸區,自此本線為成鹿頸一帶唯一公共交通服務。
可是,本線開辦前,原行走區內的公共小巴司機曾參與競投此組路線,惟未獲接納。因不滿由他區人士接手經營北區區內線,曾於同年7月7日早上至下午一時發起近40輛小巴罷駛,[4]再於7月24日發起約50輛小巴罷駛,要求開放更多禁區範圍讓其營業。[5]運輸署最後同意公共小巴可駛至沙頭角漁民子弟學校和坪洋,事件暫時解決。[6]
1987年,56K線增設來往丹竹坑村的特別班次;來往小坑村的特別班次則於約1995年增設。上述特別班次分別獨立編號為56B及56C,惟上述2條線用車的路線牌仍顯示「56K」,司機為方便識別,在車頭擋風玻璃分別放上「56B」及「56C」的紙牌。
(此線所有車輛均接受八達通卡付款;上車及下車均可付款,不設找續,繳付短程分段收費須通知車長調校八達通機。)
本線除了服務鹿頸及沙頭角公路一帶村民外,假日亦有不少遊人前往鹿頸一帶郊野公園遊玩,因此假日的客量比平日為多,在粉嶺站經常出現大排長龍等候本路線的情況。[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