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盧波嫩戰役是德意志帝國陸軍與俄羅斯帝國陸軍於1914年8月17日進行的東線開幕戰。德意志帝國陸軍在赫爾曼·馮·弗朗索瓦的領導下,面對兵力數倍於己方但軍團之間存在分歧[6]且兵力分散使得其27師和40師之間存在縫隙的俄軍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反擊[7]。本次戰役僅僅是德軍的一次小勝利,因為在宏觀層面上它並未阻擋俄軍對東普魯士的推進;但它也一定程度上打亂了俄軍的戰略計劃。
序幕
德意志帝國陸軍在戰前所制定的「施里芬計劃」的主要目標為儘可能迅速在西線擊敗法國和將會加入戰爭的英國,並能在此之後將部隊調轉至東線來應付數量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陸軍。與德軍的8支集團軍相比,俄軍能夠部署10支滿員的集團軍,但由於它們分散在全國各地,且因為相對不發達的鐵路系統,這些軍隊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組織並動員。這意味着德軍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一場阻擋俄軍推進的防禦戰,並靜待西線的戰果。
在東線的敵對行動即將開始之前,東線的戰局根據戰前各國的計劃發展。俄軍的兩個集團軍位於最前線,分別是位於柯尼斯堡市東部由保羅·馮·倫寧坎普指揮的第一集團軍和位於東普魯士南方的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倫寧坎普的第一集團軍計劃直接向柯尼斯堡市推進並牽制該地的所有德軍;而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則向西北方向推進並消滅任何試圖逃脫的德軍有生力量。
在另一方,德軍的戰略部署很大程度上正中了俄軍的預測。德第8集團軍措手不及地被倫寧坎普撕開了一個口袋,且沒有足夠的兵力同時應付兩條戰線的俄軍。德軍的情況看上去幾乎陷入絕境,更何況戰略命令是要求他們拖延時間並撤退;但德第8集團軍下屬第1軍司令官赫爾曼·馮·弗朗索瓦確信他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軍隊能夠阻擋甚至擊敗如潮水般湧來的俄軍。
在戰略部署上,德第8集團軍大部在俄國邊界以西32公里內的城市貢賓嫩南部組織成一道防線;但仍然有小股部隊被派駐守距前線更近的小鎮,鐵路要道及防禦據點。他們被命令邊戰邊退直至與貢賓嫩的德軍主力回合併將敵人吸引至此處。在戰爭開始的前五天,他們僅僅與在邊界附近偵查的俄軍騎兵隊爆發了小規模衝突。
戰鬥經過
1914年8月17日,倫寧坎普率軍入侵東普魯士,指揮俄第1集團軍直接向西部的東普魯士德軍前線進發。儘管他的軍隊未遭到任何抵抗,他仍然命令全軍在位於邊界8公里的戰線上休整[8]。此時,弗朗索瓦亦在沒有獲知命令的情況下命令他的軍隊向俄軍休息的斯塔盧波嫩進發。一次激烈的正面進攻迅速擊潰了俄軍部隊,俄軍傷亡近3000人,另有約4500人被俘;俄第105步兵團幾乎被成建制殲滅。儘管俄第29和第25師在斯塔盧波嫩北部取得小勝並俘獲數名俘虜和數門大炮,但無法改變俄軍的敗局[6]。當下撤退命令給弗朗索瓦的上司,馬克西米連·馮·普里維茨將軍,得知其已揮軍與俄軍交戰時,立即敦促弗朗索瓦中斷進攻並向維斯瓦河方向撤退[8]。此時的弗朗索瓦早已下定決心待德軍確保前線安全之後再穩步撤退;他無論如何也不會這麼做。於是他輕蔑地向副官說出了著名的一段話:「請你向普里維茨將軍報告,說弗朗索瓦將軍會在他打敗俄國人之後再撤退。」
後記
弗朗索瓦率軍追擊撤退的俄軍,直至在夜晚受阻於俄軍的炮火後不情願地服從普里維茨將軍的命令向西撤24公里並在附近的貢賓嫩紮營。弗朗索瓦的成功感染了其他人,包括普里維茨將軍,說服其在與俄軍交戰時顯得更加具有進攻性;但這種做法在兩天後的貢賓嫩戰役中被證明是不明智的。
參考來源
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