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譜是用來收錄琴曲樂譜的書籍,也稱古琴指法譜。到1960年代為止,查阜西已發現超過130部琴譜曾經出版,包含超過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傳,很多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已經有幾百年無人演奏了。[1]現存有古琴譜150多部,包含3000多首古琴曲

Thumb
《幽蘭》序和曲名《碣石調幽蘭第五》,敘述了作品起源和文字譜。
Thumb
《琴學叢書》

記譜法

文字譜

古琴最早採用文字譜,以文字詳細敘述音高、節奏、指法動作、弦序和徽位這些演奏法。文字譜可能是由戰國時代雍門周所創製,採用完整的漢字來記錄琴曲的所有細節。現存最早的古琴譜,也是唯一的文字譜為代的《碣石調·幽蘭》,原收藏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現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2]

減字譜

文字譜難於使用,晚唐曹柔等簡化文字譜而創製減字譜。減字譜是一種指法譜,將原文字譜的文字改成符號,再將符號組合成「減字」而記錄指法動作、弦序和徽位,而不記錄音高節奏,因此大大簡化了琴譜。雖然理論上有1070個代表指法的減字,但常用的指法並不多,所以減字譜沿用至今。

現存最早的減字譜為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收錄的《古怨》琴譜。[3]最早的減字譜集則為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4]

Thumb
《琴學入門》減字譜旁註工尺譜。

徽分記譜法

明代以前,琴譜記錄的徽位為相對位置,會出現含糊的「七八日()」或「六下」,抑或是寫「十一」。明末虞山琴派徐青山在其《大還閣琴譜》發展出徽分記譜法以記錄按弦位置:兩個徽位間的距離被分為10,如「七徽六分」、「六徽二分」和「十徽八分」。[5]當時有人把1分劃分成10,但並不實用[6]

工.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font-size:90%;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rt{padding-left:0.15em}尺(ㄔㄜˇ)譜

宋代開始出現工尺譜,廣泛用於戲曲,在清代的《琴學入門》起被用於古琴譜中,和減字譜並列。

近代發展

  • 楊宗稷的《琴學叢書》除了工尺譜、板拍,還加上由減字譜簡化的弦名譜,形成五行譜(減字譜佔兩行)。[7]
  • 王光祈的《翻譯琴譜之研究》則以簡譜書寫。[8]
  • 楊蔭瀏侯作吾編的《古琴曲匯編》首先以五線譜和減字譜並列記譜。[9]許健王迪主編的《古琴曲集》亦採此法。[10]
  • 林友仁成公亮龔一曾用「上海音樂學院七弦琴小組」的名義發表〈對改進七弦琴記譜法的一點意見〉,以減字譜和五線譜的組合進行改良。(然而林友仁後來堅定反對此法,提倡回歸傳統,去除五線譜,只用直行書寫的減字譜。成公亮則是減字譜和簡譜併用。)[11]
  • 陳長林研發一套計算機程序把文字譜和減字譜翻譯成現代樂譜[12]
  • 現在琴人中使用的琴譜一般有減字譜與簡譜對照,也有減字譜與五線譜對照。

琴譜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