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板塊是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島西海岸以外的太平洋中的一個小板塊。在一些文獻中,它被當成是胡安·德富卡板塊的最北部分。這二者都是法拉龍板塊的北部殘遺,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它們都是北美洲板塊的一部分。

Quick Facts 探險家板塊, 類型 ...
探險家板塊
Thumb
類型微板塊
座標49.5°N 129.5°W / 49.5; -129.5
大概面積18,000平方公里(6,900平方英里)[1]
移動方向1東北方
移動速度1約20公釐(0.79英寸)/1年 [2]
涵蓋範圍太平洋
1相對於非洲板塊
Close
Thumb
探險家板塊(圖左上角)

探險家板塊的東部隱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其南界以索萬科斷裂區太平洋板塊相接,索萬科斷裂區是一條轉換斷層。其東南界是另一條轉換邊界,名為努克塔斷層,它將探險家板塊和胡安·德富卡板塊隔開。在西北方,探險家板塊則以張裂型邊界——探險家海嶺與太平洋板塊相鄰。

形成與演化

胡安·德富卡板塊在4 Ma分裂時,仍在以26mm/年的速度向東北方運動;此時探險家板塊的速度發生突變,向北以20mm/年的速度緩慢移動。位於胡安·德富卡板塊和探險家板塊間的努克塔斷層在誕生以來,長度和方向都發生了變化。[3]:667–683努克塔斷層和板塊邊界剪應變的形成總體上使板塊順時針旋轉,使索萬科斷裂區向北沿北美板塊重新調整,並減緩了探險家板塊的俯衝。[4]索萬科斷裂區本是超過7 Ma前的中洋脊,它顯示了受探險家海嶺影響的向南運動,反映為不規則的向東蔓延。[4]

潛沒的當前狀態

探險家板塊的潛沒部分可達300km深,一直延伸到加拿大大陸下方。[5]潛沒板塊相應的浮力可能阻礙了探險家板塊接着俯衝的能力。[6]:115–131

探險家板塊潛沒的過程,以及探險家板塊和北美板塊間的板塊邊界的性質,是學界長期爭論的話題:

  1. 探險家板塊已經停止運動,最終可能走向增生;因為潛沒已經完全停止,所以它會與北美板塊相熔合,最終變成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間的板塊邊界。[7][8]
  2. 探險家板塊包含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正與北美洲板塊熔合,另一塊仍是獨立的微板塊系統。[9]:1035–1038[10]:225–238
  3. 探險家板塊的最終速度已經減緩到20mm/年,還將持續到完全潛沒[4]

岩漿活動

作為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探險家板塊有着高強度的岩漿活動。岩漿活動包含低震級事件:有記載以來,這片區域沒有6.5矩震級以上的地震,不過2008年西米諾爾海山北側發生了幾十次5–6級地震。[11]探險家板塊是加拿大岩漿活動最活躍的區域,但作為俯衝帶而言,其岩漿活動大都發生於板塊周圍,而不是潛沒帶邊緣,這很不尋常。[7]地震一般發生在南部和西北部地區,即探險家板塊和其他板塊的交界處;不過探險家海嶺和胡安·德富卡海嶺附近的新洋殼降低了當地地殼的剛度,使得地震變得多而弱。[12]:265–292

參見

  • 西北太平洋地質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