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特倫內閣是霍爾蒂時期第三屆內閣,於1921年4月14日至1931年8月24日期間領導著匈牙利。也是霍爾蒂時期唯一一屆十年以上的時間內主導了國家的政府,直到因為大規模的經濟全球性危機而倒台。

Quick Facts 拜特倫內閣, 建立日期 ...
拜特倫內閣

匈牙利王國內閣
Thumb
建立日期1921年4月14日 (1921-04-14)
解散日期1931年8月24日 (1931-08-24)
組織與人物
國家元首霍爾蒂·米克洛什
政府首腦拜特倫·伊斯特萬
執政黨統一黨 (匈牙利)
基督教國家統一黨
全國小地主與農民黨
基督教經濟與社會黨
議會地位多數黨
反對黨匈牙利社會民主黨
反對黨領袖裴爾·卡羅伊
歷史
選舉1922年匈牙利議會選舉
1926年匈牙利議會選舉
1931年匈牙利議會選舉
前任第一次泰萊基內閣
繼任卡羅伊內閣
Close

任內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的經濟崩潰,特里亞農條約使匈牙利失去了超過2/3的領土,包括最重要的礦業中心。在蘇維埃共和國的垮臺後,社會民主主義者胡薩爾·卡羅伊與國家保守主義者霍爾蒂·米克洛什陸續在協約國支持下掌權,先後出現了短時間內執政四個政府(弗烈德里西、胡薩爾、西蒙尼-塞馬當、泰萊基)。最終,在1921年4月14日,霍爾蒂將軍任命拜特倫·伊斯特萬伯爵為總理。1921年10月,儘管拜特倫懷有合法主義(即支持哈布斯堡王朝後人而非霍爾蒂出任君主)情感,但他在布達厄爾什戰役中阻止了查理四世國王的第二次回歸,然後進行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廢黜。隨後,在20世紀20年代,拜特倫政府多次不得不與合法主義者的批評作鬥爭,其中一些在議會中發表了自己的聲音。

拜特倫將主要任務視為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因此被稱為「大穩定者」)。甚至在1921年,他秘密與社會民主黨達成了協議。根據被稱為拜特倫-佩耶爾協定的協議,社會主義者停止了反對當局的鼓動和組織大規模罷工(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平息輿論,同時加速了經濟的復甦),作為交換,他們可以再次合法運作,並且在選舉中也可以再次參選(從此之後,他們在立法機關和地方政府中都有了穩定的席位[1]。政府於1924年成立了匈牙利國家銀行,並從國際聯盟獲得了2.5億克朗的貸款。1927年1月1日,他引入了彭戈[2][3],並制定了新的關稅制度。此後,他實施了強制性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4]。在文化部長克萊俾斯伯格·庫諾的幫助下,他改革了教育、文化和研究機構[5]

在外交政策方面,他將特里亞農條約的修改視為首要任務。儘管他不能正式支持,但他竭盡全力利用1921年正在進行的西匈牙利起義,該起義的結果是對索普龍及其周邊地區進行民意調查,最終使該地區留在了匈牙利。在這一事件的激勵下,1922年科爾察和索莫羅茲首先通過當地公投回到匈牙利,然後在1923年初,另外十個村莊也通過地方公投從奧地利回到匈牙利。

他努力減少德國和俄羅斯的影響,因此努力與英國和意大利建立良好關係。1925年,他的這一努力受到法郎偽造醜聞的嚴重衝擊,這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聲譽損失,尤其是在發現拜特倫對這一活動有所了解後。儘管他提出辭職,但霍爾蒂成功地說服拜特倫繼續他的工作。1927年,他與意大利簽署了匈牙利-意大利友好條約。

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迫使拜特倫實施緊縮措施,部分不得不引入配給制度(例如糧票),這導致他的支持率不斷下降。儘管他贏得了1931年的選舉,獲得繼續執政資格,但在議會重組僅兩個月後,即在1931年8月底,他辭去了總理職務[6]

內閣成員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