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懶人包,字面意義是讓沒時間、精力的懶人也能使用的封包。指有人熱心的將一個事件整理成簡要、完整的說明,以利於一般人快速了解[1]。始源於網路上為了要解決因為爭議混亂,而不方便民眾掌握參與的問題,事後有熱心的人將事件始末、時序、位置與主要論點等相關資料,整理打包成簡要之圖、文內容,讓閱者快速了解;而現在也精進到了傳媒的新聞動態、影片記錄等多元方式呈現,也做論壇與商業行銷,各地區都廣泛在使用。
據《PTT鄉民大百科》書載,懶人包最晚於2007年在PTT網站上開始流行[1]。網路上常會有一些重大事件被大量討論,例如亂版、爭吵、或與社會事件相關的爭議等等,因為相關版面常常是一團亂,而且BBS在設計上,文章列表是採標題陳列,在某些文章量大的版面裡,「核心文章」或「關鍵文章」很容易迅速被其他無關主題的文章淹沒。當發生重大事件時,這種設計上相對的缺點,會令後面來的網友無法了解狀況,必須花額外時間瀏覽舊文章,於是就有熱心的民眾整理成所謂懶人包,將事件的原因、始末、時序發展加以整理打包成簡要之圖、文內容,讓其他未參與的民眾也能很快理解[2][3][4]。
懶人包不是一個收納了百科全書般豐富知識的大布袋,恰恰相反,它是幫助普通人用最短時間,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核心問題的一種網路傳播文體。簡而言之,就是略去細節,只告訴普通人核心信息的超精鍊寫作。有人說懶人包是台灣的發明,認為視覺資訊圖(infographic)一詞不如台灣的叫法聰明乾脆,直接叫做「懶人包」[5]。
2009年在美國有個「新聞懶人包」Newsy.com網站,這個包不是「圖文包」,而是「影片包」,創辦人研究人們「看電視新聞」與「上網看新聞」的習性已轉變成「跳躍式」觀賞,可看到一則又一則影片,每片大約2到3分鐘。「新聞懶人包」並不是那種粗糙集成在一起的「今日新聞大集錦」,而是針對一個題目,每次打造一個「最新動態懶人包」,他們會找來各個來源的專業的新聞媒體統合起來,你只要看這麼一部影片,就可以了解各地所當天五則專題的真實報導影片[6][7][8]。
而導演齊柏林稱其航空攝影作品《看見台灣》是個「一個半小時認識台灣的懶人包」[9],用很短的影片與時間來了解台灣。懶人包最常在新聞熱門事件發生時出現,也從早期的「網路」圖、文輯分享,精進到現在的「傳媒」新聞動態、影片記錄等多元方式呈現[10],各地區都廣泛在使用。
懶人包是供人快速理解其重點,內容多為約略或摘述而所作之文宣,難窺全貌。因懶人包所傳遞的社會現象是,為一群懶人不願自己主動蒐集訊息,反而輕信網路轉載的包裹式內容,若懶人包作者或編輯群有斷章取義、散布謠言,在未經查證狀況下,有意參與討論之閱聽人,會反而成了無辜受害者,被迫相信他們以為的事實[2][11][12]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