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文(1867年2月3日—1933年1月16日),字蔚西江蘇省淮安府桃源縣(今泗陽縣)人,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的地理學家。[1]

Thumb
民國之精華》中的張相文照片
Thumb
中國名人錄(第三版)》中的張相文照片

生平

張相文於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67年2月3日)[2]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1]。自幼學習舊學,但在清朝科舉中未能嶄露頭角。後來,他專注於科學,成為中國地理學的權威。在20年時間內,他一邊在學校教書,一邊私下開展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多部有關自然地理及中國地理學史的書籍。從1905年到1911年,他在天津的多所學校及學院任教。當時,中國有兩位學者被視為使用現代方法開展研究的地理學權威,一位是白雅雨,另一位就是張相文。前者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作為革命家在直隸灤州被清軍王懷慶殺害。1909年,張相文等人在天津組織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會——中國地學會,並當選為首任會長。1910年,中國地學會創辦了中國首份地理學術刊物——《地學雜誌》。[1]

中華民國成立後,張相文當選第一屆國會議員。1914年1月,袁世凱解散國會,張相文隨即開始了橫跨中國西北部的探險。他考察了長城遺蹟,定位了成吉思汗陵,並將自己的發現和旅行過程寫成一系列文章,刊登在《地學雜誌》上。1916年6月,張相文回到北京,正逢第一屆國會被大總統黎元洪恢復,他繼續擔任國會議員。第一屆國會於1917年6月再次被解散後,張相文和其他國會議員赴廣東組織非常國會。這讓他有機會親身考察中國西南各省。自此,他開始專心著述,就不同問題特別是道德和宗教闡述自己的看法。1922年6月,第一屆國會再次恢復,他繼續任議員。張相文篤信佛教,多年吃齋。[1]

1933年1月16日,張相文病逝於北平,享年67歲。[3]

家庭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