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里德里希·卡爾·約翰尼斯·提艾利(Friedrich Karl Johannes Thiele,1865年5月13日—1918年4月17日)是一位德國化學家,他是慕尼黑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所大學的著名教授。提艾利(Thiele)又譯作悌勒、蒂勒。提艾利一生研發了很多與有機化合物的分離相關的實驗室技術。1917年,他描述了一個能精確測定熔點的儀器,並用他的名字命名為Thiele管。[2]
提艾利出生於普魯士拉蒂博(現波蘭拉席波爾茲)[3],曾在布列斯勞大學研究數學,後來轉為研究化學,1890年獲得哈雷-維滕貝格大學博士學位。1893年至1902年間,他在慕尼黑大學教書,這段時間他也被斯特拉斯堡大學任命為化學教授。[4]
提艾利提出了製備乙二醛雙-丙脒腙的方法[5]。
1865年凱庫勒提出苯的結構之後,他提出「余價學說」用以解釋碳碳雙鍵和叄鍵結構在反應中的活潑現象。這導致了1899年對苯的共振論的預測,同時通過使用一個環表示部分鍵提出了一個共振結構。後來這個問題隨着量子力學的出現得到完滿解決。
1899年,提艾利擔任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學會有機化學系主任。他和他的同事奧托·霍爾津格一同合成亞氨基二苄,這個化合物由兩個苯環通過氮原子和乙烯橋連接。[6]
他發現酮和醛能與環戊二烯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富烯衍生物。他認為這些有顏色的富烯衍生物與苯的衍生物相似,但並非是同分異構體。[7]
根據提艾利的一個學生海因里希·奧托·威蘭,提艾利不喜歡天然產物化學[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