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犯罪」(日語:完全犯罪かんぜんはんざい)是形容不為社會大眾所察覺、或無法使犯人落網的犯罪。一種觀點是,若一起事件不曾被視為犯罪,則它不應冠以完美犯罪之名[1],例如各國存在很廣泛的政治腐敗,因為法律是自己定的,只要設定法律的解釋空間,使得某些行為雖然違背常理卻一切合法,而政府涉案人士通常可獲得無罪判決,但這樣的案子通常不被稱作完美犯罪。

完美犯罪是推理小說電視劇集的題材之一,基本可以分為犯案時使用難解的詭計、或者重視現實性即事後的掩蓋兩種。不少中譯日系推理作品中則常直接使用和製漢語詞彙「完全犯罪」。

概要

完美犯罪一詞常在符合一部分乃至全部的下述條件的場合使用:

  • 犯罪沒有為社會所知
  • 無法找到被害者
  • 無法判定加害者
  • 無法找到證據(被捕而逃脫)
  • 無法解開詭計(先進的犯案手法等)
  • 法律無法制裁(鑽法律的漏洞等特殊情況、超過法律時效)
  • 無法抓捕加害者(超出該國警察調查範圍,或找到時犯罪者已自然死亡(不是自殺)等)
  • 犯罪所得不被查扣沒收(對於侵犯財產權的犯罪,若保有的犯罪所得特別巨大,犯人甚至即使被捕也可以算成功)

對犯罪者來說則是以下則一,系列犯罪者,以仍能達到為標準:

  • 持續逃亡
  • 躲藏至案件超過時效
  • 證據不足獲判為無罪
  • 由別人背黑鍋(冤案
  • 無法被起訴
  • 持續保有犯罪所得

...等等形式,也有視當不再被通緝、或不再需要畏懼將受到法律制裁時,才稱得上是完美犯罪的說法。

但是,即使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但被周圍視為犯人仍然會使人失去在社會中生存所需要的地位、名聲、信用。因此,真正的完美犯罪也會導致兇嫌不得不暫時「消失」,成為半永久性的計劃。由此延伸為即使被一些人發現犯案的事實,但將其殺害、隔離、收為共犯而使得大範圍來說犯行仍未被發現,也能被算作完美犯罪的範疇。

在揭露幾近完美犯罪的手法吸引了大眾的關注造成轟動時,也可能會出現將其中的缺陷進行改良的模仿犯罪。

小說中的完美犯罪

完美犯罪作為經常被推理小說、電視劇集使用的題材,曾被無數前任嘗試過。可是,若是真正的完美犯罪,便無法給故事一個結局,因此大多數場合都是採用最終得以揭露真相的「不完美犯罪」。另外,也有以輔線形式刻畫完美犯罪的作品。甚至還有犯人的動機和背景勾起擔任偵探的角色的同情心,而使得對外而言成為完美犯罪的情況,例如夏洛克·福爾摩斯就曾放走至少4名殺人犯。

很多故事採用儘管作案計劃本身是完美的,卻遭遇到例如幾十年一遇的大型颱風將本應深埋海底的證物重現人世等,因不能預測的天災而暴露的情況。反過來,也有由於本來不可能吹起的大風將現場的足跡完全抹去等,偶然下造成完美犯罪的情形。

此外,也有比起犯罪手法(如何逃避警方的搜查等),更加注重刻畫犯人心理的作品。由於受到良心的譴責和不安、或者一時衝動走向自殺的完結方式。

犯罪學家和科學家的說法是,由一個與被害人毫無瓜葛、從來就安分守法的人所犯下的事後未掠走任何物品且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的謀殺,就有可能成為一起完美犯罪。另外,也可能是在人員嘈雜的場所犯案使得證據採取的難度加大——篩選證據猶如「大海撈針」的情況[2]。不過這樣的描寫會因為動機的設計不足,作品內容比較牽強。

蓄意殺害來說,將現場偽裝到像是自殺是常用的一種達成完美犯罪的方法[1]。其他的犯罪則被限定到必須未被發現過[3]。也就是說,即使它存在,它也不應該為人所知,否則就不符合它的定義[3][4]

正如一些犯罪學家及推理小說作家所提到的,很顯然,無法偵破完美犯罪不應當是由於偵辦人員的無能,而是犯人心思縝密的行動的成果[5]。也就是說,重點應當放在刻畫犯人擺脫追捕的能力上,而不是試圖譴責相關機構的無能。

相關作品

被視為完美犯罪而受到關注的現實案件

日本
英國
美國
中國大陸
香港
臺灣
韓國

相關條目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