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座V476或1920天鵝座新星是1920年現在天鵝座的一顆新星。它是由英國業餘天文學家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於1920年8月20日09:30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發現的,當時它的亮度為3.7等[4]。它在1920年8月23日達到了1.7等的峰值亮度[5][6][7]。它的靜態亮度為17.09等。
天鵝座V476的光變曲線非常不尋常,顯示出從最大亮度迅速下降,隨後緩慢的近乎線性的衰減。它被歸類為非常快的新星[8],但尾巴很長。光變曲線呈現出「塵埃蛻降」,快速下降到局部亮度最小值,然後亮度小幅增加,最後是漫長而緩慢的下降。據信,這種塵埃蛻降與從新星中噴射出來物質,因為它遠離恆星並冷卻形成塵埃的過程相吻合[9]。
所有新星都由一對緊密的雙星組成,一顆白矮星和一顆"施主"恆星相互圍繞著旋轉。這兩顆恆星之間的距離如此貼近,以至於密度較低的供體恆星向白矮星轉移了物質。在天鵝座V476的情況下,建立的模型表明白矮星的質量為1.18M⊙,並且它每年從供體恆星接收×10−10 M⊙物質 6[10]。而且天鵝座V476比預期的要早得多,已經轉變為一顆復發的矮新星[11]。
在恆星周圍可以看到一個類似於行星狀星雲的小發射星雲(殼)。聖瑪麗亞(Santamaria)等人檢查了1944年,1993年和2018年拍攝的星雲圖像,發現殼體顯然正在膨脹。它略呈橢圓形,長軸和短軸為14.6×13.4弧秒(截至2018年),以每年0.073×0.067弧秒的速度膨脹,這意味著物實際的膨脹率為230×200 km/sec[1]。令人驚訝的是,1997年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對外殼進行成像的嘗試沒有成功[12]。
圖集
-
天鵝座V476的位置 (紅圈)
-
根據AAVSO數據繪製的天鵝座V476的光變曲線。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