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壁,又稱塢堡,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為抵禦胡人入侵帶來的戰亂,北方漢族糾合宗族鄉黨,據險自守,經濟自足的軍事屏障。

成因

塢壁起源非常早[1][2],但自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以來,才大量建造。當時胡族統治者往往將其武力所到地域的各族居民,遷往其政治中心地帶,以便控制和役使[3]。無法逃離的北方漢人為了抵禦這種遣民政策和避戎狄寇盜之難,便糾合宗族兄黨,據險自守。

特點

這種屯聚堡塢要想能夠長時間堅持,最理想應該建立在既有險阻又可以耕種、有水泉灌溉之地。所以這些屯聚堡塢都建立在山頂平原及有溪澗水源之處[4]。塢以宗族鄉黨為單位,塢主為鄉里豪帥[5][6]。但塢並非塢主所有,塢主只是起了一個督護作用,並附有戰爭和耕種的指揮職責。

塢壁有自己的內部規則[7],並有相應的基層權力組織,使之能將四方匯聚的流民統一起來,整齊號令,成為團結一致、且戰且耕的堅強組織。

塢壁與城不同,城講究商業交通。塢壁講究自給自保,以農業為主。城比較大,塢比較小。

對社會的影響

當時北方城市因為戰亂而荒蕪,唯依靠堡塢務農以自給,所以堡塢在北方社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並且農業占據經濟生產的主要地位。南方則相反,商業與城市比較發達。因為堡塢是宗族鄉黨為單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8],大大加強了鄉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強宗大族以鞏固政權[9],構成了南北朝時代門閥政治的基礎。

衰敗與轉變

早在北魏孝文帝時,中央變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使三長隸屬於郡縣,納入國家體制,逐步削弱了他們的獨立性和政治勢力。同時,通過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用經濟手段把豪族的依附人口變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到隋唐時期,這種軍事屏障被完全轉化成村落。兩宋之後幾乎消失,進而轉為團練。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